编者按: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壮丽七十年•与健康同行》,在全市寻找医学世家、从医70年的老专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专家及“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乡医”,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向他们致敬!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冯善鹏 实习生 马小双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年逾八十的耄耋老人,刘光汉用超过一甲子的时间置身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白衬衣扎在腰带里,精气神十足。提起六七十年前的事,依然历历在目……

13岁参加革命 掩护伤员深陷敌腹
“你把我放下吧,拿上我的冲锋枪去帮助别的伤员,给我留几个手榴弹,我和他们同归于尽。”说起这段往事,刘光汉眼里噙满了泪水,时光一下子回到了70年前。那是1949年,刘光汉仅有13岁,个头刚到战友的肩膀,就参加了革命,在部队负责救治受伤的战士。
刘光汉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时候,他所在的班是重伤班,当时队伍在敌人阵地的南侧,敌人在我军的后方空降了很多兵,从山脚开始往上搜山。当时有4名伤员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而医护人员只有3名。除了一个勉强可以行走的战士外,他们一人背着一个伤员。
刘光汉回忆说,他背的那名伤员,比自己还要高半头,身体很重,那名伤员的腹部和膝盖中弹,双目被炸得不停流血,虽然扎着绷带,血还是渗了出来。眼看敌人就要过来了,当伤员提出让刘光汉放弃他时,刘光汉果断拒绝。“无论如何,我都不可能把他留在那里,我的任务就是把他安全送回医疗队。幸好,救援部队来得及时,我们才死里逃生。”刘光汉此时说来,还是感慨万千。

坦桑尼亚医疗援助3年 深受当地人民爱戴
1952年10月,刘光汉离开抗美援朝战场。1958年8月,党和政府把他送到山东省昌潍医学专科学校进行深造。刘光汉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1984年8月,国家卫生部将刘光汉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同其他同志派遣到坦桑尼亚进行医疗援助。在坦桑尼亚工作期间,刘光汉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一个个异国病人,深受坦桑尼亚的爱戴。
有一天晚上,坦桑尼亚正值雨季,刘光汉宿舍的一棵大树被吹倒了。刘光汉和其他中国医疗队的医生清理完树枝后,已经非常疲惫,当他们准备睡觉时,医院来了电话。一名患者受了严重的外伤,需要紧急抢救,然而,中国医疗队的外科医生在外地开会,赶不回来。刘光汉查看病情之后,立即决定准备手术,最终由刘光汉、中国医疗队的其他医生和坦桑尼亚当地医生把患者抢救了回来。刘光汉说:“当地坦桑尼亚的人民夸赞‘中国医疗队最棒’时,我心里非常自豪,我们没有给中国丢脸。”刘光汉被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连年评为“先进工作者”。

悬壶济世 大医精诚 受益患者不计其数
回国后,刘光汉成为临沂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任主任医师,继续专研医术。
救死扶伤一刻没有停止。刘光汉回忆说,1993年冬季的一天,临沭县一名3岁男孩玩耍时不慎将一颗莓豆种吞下,顿时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大小便失禁,全身大汗淋漓。患儿来到医院正是夜间11点钟,劳累一天的刘光汉闻讯后不顾天气的寒冷,穿上大衣就向病房奔去。此时男孩已昏迷窒息。经验丰富的刘光汉查看病情后意识到,只有口对口地呼吸才能保全男孩的生命。救人要紧,刘光汉顾不上男孩口腔内的脏物,俯下身口对口地进行呼吸抢救,为手术赢得了时间。经过三个小时的紧急救治,男孩脱离了危险。患儿父母当即拿出200元现金给刘光汉,被刘光汉谢绝。
“从医70年,我觉得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把一个个垂危的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出来。”刘光汉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天职,心里更没有脏、乱、苦、累四个字,只要是患者,医生就要全心全意救治。
70年风风雨雨,刘光汉以高尚的医德、精深的医技,赢得了社会的敬重。如今,白发苍苍的刘光汉已经退休,可他仍惦记着医院的发展,他说:“为每一个病人解决疾苦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希望年轻一代的医生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尽自己最大力量解除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