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实干+”⑦:武台镇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文明之风滋养振兴之路

2019-10-29 14:4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林鹏 张瑶 石冰心
play
" />

  编者按:2019年,是山东的“工作落实年”。“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美丽蓝图,如何落在实处?唯有不断发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崇尚“实干+”,勇当“挑山工”。

  沂蒙花海,平邑近人。平邑,历来就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可歌可泣的九间棚精神,就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干事创业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平邑人的骨髓与血脉。

  为展现平邑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贯彻落实“实干”的亮点,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平邑县委宣传部、平邑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特别推出“平邑实干+”系列报道。我们将聚焦平邑改革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实干典型”,讲述他们敢于担当作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故事。

  本期“平邑实干+”,聚焦武台镇抓文化振兴、用文明之风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作法。

如同武台桃花一般,文化振兴绽放出一朵朵文明之花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见习记者 张瑶 通讯员 石冰心

  乡村振兴战略动能来自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和守护。近年来,平邑县武台镇党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将文化振兴抓在前列,重视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核心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所在。武台镇党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继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平邑好人”等评选,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深化乡村文明创建,推动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破除陈规陋习,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培育文明家风,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美在农家”活动,弘扬传统家庭美德,以好家风温润好民风。

戏曲演出,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是留住乡愁。乡村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武台镇围绕打造“生态小镇”、“绿色小镇”、“旅游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行动和“第一书记”工作项目,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居,打造“河西走廊”、卧龙“旅游村落”等美丽乡村示范点,让乡亲们在体验到家乡发展变化的同时,仍然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积极探索建立一批 “村史馆”、“桃文化展馆”、“葡萄文化展馆”、“红十字会展馆”等“乡村记忆”示范点,成立平邑县第一支乡村威风锣鼓队,让武台文化鲜活起来、价值体现出来,将文化传承回归到民众的生活实践中,提振村民的精气神。

广场舞大赛,舞出武台镇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支撑是文化供给。武台镇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硬投入”和“软支撑”的关系,全面落实上级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目前已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个、乡村大舞台15个、文化广场25个,农家书屋19个,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积极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成立村民广场舞队伍15支,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让文化成为群众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潮流。

锣鼓喧天,气势非凡

  乡村文化振兴,成果是人民幸福。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在农业现代化,武台镇充分利用文化的渗透功能,促使文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蔓延与融合,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良黄桃和葡萄品种,突出以“葡萄沟”建设为总抓手,葡萄文化“现代田园”初具规模,形成以桃文化、葡萄文化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品牌农业,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22个,依托沁园春电子商务运营主体,网上销售武台黄桃等农副产品,多平台多渠道打造“武台黄桃”品牌文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