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疾控人张晓丽:临沂流调经验,直接推动国家调整防控策略

2020-03-10 13:43: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冯善鹏 马小双
play
" />
  庚子年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注定会让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刻骨铭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打破了临沂祥和、喜庆、团圆的节日氛围,村庄和城市一样空巷宁静,进入一种严肃紧张的状态。

  腊月二十七晚,临沂市发生首起输入性家庭聚集性疫情,已有两人发病。

  很快,“叮叮叮……”临沂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张晓丽的电话铃声响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冒着被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的可能,她带领流调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病区和患者家里,仔仔细细搜寻每一条线索,面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全面摸清患者发病、就诊、外出等每一个过程。

  忙完现场流调,夜早已深,冷风拂面。

  张晓丽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梳理出来的一手信息,对于有效控制临沂疫情具有决定性价值。同时,她和同事们还对密切接触者、可能受污染的内外环境进行了采样,正是这个正确科学的决策,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首次发现了病毒可以在外环境传播的证据,有力地揭示了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以及在疫情传播中的意义。

  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出临沂的工作既有创新、又有发现,对全省调整防控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直接推动了国家调整防控策略。

   

  属于疾控人的战疫,才刚刚打响!

  疫情防控,流调是关键。鏖战关键时刻,张晓丽倾尽所能,争分夺秒与病毒较量。她说:“现场流调做到100分是我们的最低要求,因为我们明白,1分的疏漏就会毁掉99分的付出。”遗漏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就等于让前期的努力功亏一篑,每个病例,她尽量参与现场调查。

  对于这项工作,全市64个病例,每个病例的名字、住址、从哪里来、因何感染、何时发病、去过哪里、病情如何、谁是密接等等所有情况,张晓丽都了如指掌,和病人有关的资料不仅仅留在了电脑里,更深深地印在了的脑海中。

  长时间的流调过程,张晓丽的脸上清晰可辨口罩和护目镜留下的深红压痕,每次看到自己被摧残的模样,内心没有一丝的忧伤和失落,有的是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张晓丽和同事们在疫线,抽丝剥茧,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相连的传染链条,摸清了所有病例的感染来源,从中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发现了病毒外环境传播的证据,为临沂疾控防疫筑起了“铜墙铁壁”

  付出的背后——

  在流调现场,张晓丽没有时间考虑害怕、担忧,只想着怎么完成调查任务,怎么防止疫情扩散。但在调查完成后,有一次回到家里,不敢和上高三的儿子近距离接触。

  有一天夜里,我感觉害冷、乏力、全身酸痛,一夜辗转难眠,担心如果真的被感染,那么多工作怎么办?最后的胜利还没到,我不能倒下!

  第二天一早,张晓丽去做了检测,出结果前的那段时间,尽管头脑昏沉、全身无力,她都不敢休息一分钟带好口罩、远离同事,抓紧整理手头的工作

  张晓丽心想自己一旦确诊,同事能迅速接管,坚决不能让工作断档。

  还好,虚惊一场,又可以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工作期间,由于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家人,可当有一次被问及,有没有想过家人时,那按下暂停的亲情键被猛然碰触,心里一酸,眼泪哗的一下流了下来。

  随后,张晓丽抽出一丝空隙给父母报平安,电话里母亲哽咽着叮嘱:“好好工作,好好吃饭,一定注意休息,一定健健康康,我和你爸都很好,别挂念我们……”后来,张晓丽才知道,当时没接电话的父亲,腰疼得直不起身来。

   

  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二十多年,张晓丽参与调查处置了临沂市几乎所有的突发传染病暴发疫情,亲身经历了非典、副伤寒、手足口病、甲流以及死亡率100%的狂犬病等疫情,在这一起又一起的传染病疫情中,亲眼目睹了人们被疾病折磨时那种无助的眼神,甚至被夺去生命时那种深深的痛苦和无奈!这些活生生的场景像锥子一样深深刺痛着的内心,也让深刻地体会到一名疾控人员担负的职责。

  疫情防控,疾控人殷殷赤子情!

  四九寒冬携雪走,春暖阳光,迎春风。

  大众网·海报新闻 见习记者冯善鹏 实习生马小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