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重现兴隆的“密码”——记兰山区李官镇向阳河社区兴隆村第一书记

2021-05-18 17:41: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宋晓豪 刘昊
play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宋晓豪 通讯员 刘昊 临沂报道

  初夏时节,在兰山区李官镇向阳河社区的兴隆村,红白相间的洋房整齐划一,居民三三两两靠在墙边,或坐在石凳上闲谈,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一幅闲适安逸的画卷扑面而来……

  “多亏了两位第一书记,俺们村终于不再是‘后进村’啦!集体有了固定收入,建了两个广场能健身,还能敲大鼓、扭秧歌,日子过得真恣儿!”今年65岁的村居民刘安花笑着说。

  后进大变样,群众笑开颜。为这个“后进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正是驻村第一书记上官磊子、王红德。

  “买支笔都得赊账!”

  “后进村”迎来两位第一书记

  向阳河社区位于兰山区李官镇政府驻地北5.3公里,下辖兴隆村、西朱里村、东朱里村、三官庄村、楼子村、杨杭村、杭上村7个自然村,其中有6个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上楼工作。

  兴隆村,正是社区中有名的“后进村”。“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集体债务负担沉重,甚至买支笔都要赊账。没有收入,民生想法和项目难以施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奢谈。”回忆起曾经的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张春霞的话语中满是心酸。

  就在上下一筹莫展之际,第一书记的到来,为兴隆村送来福音。

  2018年4月,市委办公室督查一室主任上官磊子与市委办公室保密技术检查服务中心主任王红德,来到兰山区李官镇向阳河社区兴隆村,开始了他们的第一书记生涯。

  “兴隆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上楼工作。从外观看,村容村貌还可以,但是细细考察走访就发现,除了村集体经济薄弱外,该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干群关系不和谐等问题突出,党组织缺乏号召力,且村内无集体土地和房屋,村民增收渠道单一,党员群众意见比较大。”一番走访调查,笔记本记的密密麻麻,两位第一书记也摸清了村情,也有了治村之策。

  强班子筑根基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在上官磊子和王红德看来,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战斗力强的党支部班子,发挥他们“领头雁”的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促进村庄长远发展的措施。

  兴隆村有23名党员,但60岁以上党员占了一半以上,老龄化严重。此外,由于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干群关系不和谐,已经多年未能发展新的党员。上官磊子和王红德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在村“两委”和全体党员中开展“三思三问”活动,自我反思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言所行是否符合村干部和党员的标准。

  成员既要思村“两委”决策是否符合全村大多数群众利益,还要思村“两委”决策是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更要思对村“两委”决策是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三问”全体党员是否主动为村里做实事好事、是否支持配合村“两委”的正常工作、言行是否符合党员身份。

  “党员干部的自我评分和自我反思都会张榜上墙,刺激了党员干部争当先锋模范的热情,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张春霞对“三思三问”活动高度认可。

  举办“三问三思”活动的同时,兴隆村做好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储备工作。截至目前,共发展2名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和3名后备力量。

  此外,围绕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上官磊子和王红德强抓班子带队伍,为乡村振兴增强“内生动力”。他们先后多次带领村“两委”和党员外出接受党性教育,为党员上党课,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育产业挖富源

  产业“造血”拔穷根

  村民兜里瘪、村集体账上没钱……这些“顽疾”,长期困扰着兴隆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上官磊子和王红德认为,村庄发展要建起造血机制。村集体有了收入,村庄发展才能持续投入。发展产业,让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才能拔掉“穷根”。

  “强村富民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架起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开展各方面工作才有坚强后盾。”上官磊子说。

  2019年1月,在多次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洽谈的基础上,两位第一书记成功推动兴隆村复垦地流转。截至目前,已经投资500万余元,已建成14个高温蔬菜大棚,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提供用工岗位30个。同时,争取省级发展集体经济和区级配套资金,投资110万元在社区西门建设沿街楼对外出租,实现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同时,投资35万元在社区南门沿街楼楼顶安装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

  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兴隆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集体不再欠账,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张春霞深有感触地说,“产业兴,百业兴。土地‘生金’,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钱罐子’。新建沿街楼和光伏发电项目,更是架起了村子后续发展的‘新动能’,村子发展方向越来越明朗,村‘两委’班子也越来越有干劲了!”

  抓设施惠民生

  村容村貌靓新颜

  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村居环境文化韵味的提升,也会给群众带来幸福感。

  上官磊子与王红德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投资5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社区南路,方便了居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投资9万元,对村责任田的一条主路进行了修复,解决了老百姓运输难的现状;协调水利部门投资30万元,修建社区东南一座断桥,使多年的断头路变畅通。

  同时,上官磊子与王红德还积极建设广场美化环境。投资50万元,修建4000平方米的大广场,设立乡村大舞台、篮球场、健身场等五大功能区域,为社区7000多位居民打造一处规模大、设施全的休闲娱乐场所;协调帮扶企业新港集团投资15万元,修建兴隆村文化广场一处,新建了文化长廊,安装了石桌、石凳,并新建了两座凉亭,方便了群众休闲;协调节能部门投资10万元,为社区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协调体育部门,为新修建的小广场安装了健身设施;争取民政局划拨了10万元社区提升资金,为社区购买洒水车和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提升卫生室,方便社区居民就医。协调市红十字会,加强对社区卫生室提升改造,投资15万元对社区卫生室的软硬件进行完善,使社区群众不出社区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这是真来干实事儿的!是带着俺们过好日子的!”说起驻村的第一书记,兴隆村村民高著秀竖起了大拇指,“自从第一书记来了以后,路好走了,诊疗方便了,休闲娱乐有了去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大变化”!

  厚植文明“新风尚”

  提升“软实力”要面子更要里子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眼见村里“民生工程”都有了起色,两位第一书记有了新思路。上官磊子与王红德从“软实力”入手,着力抓文明、树新风,让乡村发展之美与文明之美并存,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设基金添保障,弘扬尊老爱老好风气。向慈善总会争取15万元资金,于去年重阳节开展了孝善养老资金的启动仪式,动员子女积极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加大对孝星的评选与表彰力度,为70岁以上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一份保障。积极开展“美在我家”活动,在年轻人中倡树文明健康新理念。积极开展“美在农家”“美在我家”的宣传发动,去年共有70户被评为“四星级示范户”,成效显著。推动山青社工入驻社区,为社区孩子提供免费课业辅导。在社区引进设立山青社工,由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孩子免费作业辅导。

  抓载体献爱心,多次为任职村送温暖。上官磊子与王红德多次利用传统佳节等时间节点,在任职村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温暖活动。协调爱心人士在端午节对村老年人和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协调爱心单位,在重阳节和春节为社区困难群众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物品,为村留守儿童捐赠价值3万元的棉服和鞋子,为社区安装价值20万元的净水机两台,为群众饮用纯净水提供方便;协调医院专家到村里为群众免费义诊;协调市歌舞团来社区,为群众开展传统剧目演出。不仅物质富足,村民内心世界更满足。

  身上沾染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在上官磊子和王红德的帮扶下,兴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春霞说,第一书记来村后,很多原先不敢想、不能办的事情都干成了!村干部腰杆硬了!老百姓腰包更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