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林鹏 通讯员 张圣虎 临沂报道
在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徐美安讲述蒙阴人民当年摊煎饼支前的故事
“每当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我都会向他们讲述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这其中,煎饼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56岁的徐美安,家住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他是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廷珍的儿子,也是沂蒙六姐妹事迹纪念馆的讲解员。
徐美安对食物最深的印象,莫过于煎饼。这种情结,既源于煎饼可以果腹,更来源于煎饼中蕴含的一个个红色故事的熏陶。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时候淘气不听话,母亲总是用个人经历教育我。战争年代的场景,在母亲的讲述中总是既鲜活又生动。”回想起少时的一幕幕,徐美安眼窝一热,眼圈红了。
由原粮制作而成的煎饼,绿色健康,因为制作简单、携带、食储方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远行必备的干粮。徐美安说,而在母亲的讲述中,煎饼始终绕不开“最后一口粮做军粮”。
作为讲解员,煎饼的红色故事,早已在徐美安脑海中串了起来:为给部队摊煎饼,支援打胜仗,聪明的百姓不急不恼,临时从树上掰下树枝当劈子,解决了没有工具的窘境,紧急摊煎饼做军粮。
军粮催人急。久而久之,支前百姓纷纷练就了一手绝活:只用一只手就可以摊煎饼。而做煎饼的劈子,因长年累月的使用,最后磨得非常薄且锋利,犹如尖刀一般。
在沂蒙六姐妹故居,石碾、石磨首先映入眼帘。“可以说,它们见证了沂蒙六姐妹组织百姓摊煎饼的历史。”每每讲述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徐美安总是先从石磨石碾说起。
做煎饼,需要先用石碾将粮食碾碎,然后用温水泡,再用石磨磨成煎饼糊。“笨重的石磨石碾,一个人推往往会很吃力。”徐美安说,为了赶制煎饼,瘦弱的农家妇女仿佛有使不尽的力气。
往石磨中添加碎粮食也要把握好度。添加碎粮太快,磨出的煎饼糊太粗,很难摊成煎饼。只有少量且多频次添加,磨出的煎饼糊才够细,制出的煎饼方能薄、酥。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抬担架,送给养,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妇女连夜筹军粮烙煎饼,车推人挑送前线的场景感人至深。
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2天时间做5000斤煎饼。时间不等人。沂蒙六姐妹当即分头行动,第一时间将村中百姓聚集起来,在院中支起几十个鏊子,煎饼一摊就是两夜。实在饿了,就捡点煎饼碎屑塞进嘴里。因为犯困,有的村民不慎将手落到鏊子上而被烫伤。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再急再难,也要把煎饼做出来!沂蒙人民倾其所有,支持革命。支前民工星夜兼程,将煎饼送到前线。”徐美安说,煎饼是一种物质食粮,沂蒙人民的质朴和奉献,则是一种精神食粮。
革命胜利的征途上,沂蒙老区的煎饼和沂蒙人民一样,被赞为战争中的“功勋英雄”。据不完全统计,仅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就为前线提供了15万斤煎饼,涌现出了一批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支前模范。一张张煎饼,成为蒙阴人民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
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当徐美安被征求是否愿意当讲解员时,他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
如今,已到农忙时节。每当听说有人要来参观,徐美安总是毫不犹豫放下手中的活,精神抖擞地讲述母亲那一代人的支前故事。徐美安说,只要能讲得动,他就会一直讲下去。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