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圣故里·时尚沂南|手艺口授心教 沂南美食讯号代代相传

2024-05-24 09:55:5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欧瑞璋 王雪 郭玥辰
play

  大众网记者 欧瑞璋 王雪 通讯员 郭玥辰 临沂报道

  清晨一碗糁,唤醒一天精气神。每日清晨,位于沂南县花山路上的老味道糁馆可谓是最为热闹的所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走进店里,点上一碗招牌牛肉糁汤,咸鲜开胃,暖身更暖心。对于许多老顾客来说,这已经是保持了多年的习惯。

  2004年,沂南县花山路一个不起眼的早餐小店面开业了,当时主要负责经营的是国彬的父母。2007年,国彬毕业后跟随父母一起经营糁馆,父亲母亲手把手教他,后来逐渐将生意交给了他。如今国彬夫妻二人联手承担起了店面大部分的工作,其父母也已经年迈,偶尔在店里帮忙。

  “越是节假日,店里的生意就越忙,除了过年,我们从来不放假的,不能耽误大家伙吃饭。”从凌晨四点开始忙碌的国彬要在后厨窗口一直站5个小时左右,只见他娴熟地将滚烫的糁汤和蛋花混合在一起,撒上一大把扎实的牛肉片,再根据顾客口味添加香菜小葱等配菜,如此一直重复。妻子则在前台包揽了收款和整理店面的工作,二人配合经营,场面和谐而有序。

  做早餐就要每日早起晚睡,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留住客人。几十年下来,在国彬心里,让每位等待的客人都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汤不仅是生意,也是一种责任、一种约定。“客人喜欢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评价,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吃好每一顿饭,过好每一天。”早餐高峰期过后,国彬夫妻二人一边清洁店面,一边说。

  在沂南,岸堤豆腐皮也算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走亲访友,小小的豆腐皮都是“硬通货”。在岸堤镇艾山后村,村民李遵田带领着乡亲们一起开办了豆腐皮加工工厂,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益,只为将地道的岸堤味道传承下去。

  三口直径两米的大锅,锅里豆浆沸腾,泡沫浮动,灶下炉火正旺,需要人工不断搅拌豆浆,把控成色。在机器生产日渐普及的今天,李遵田的豆腐皮工厂依旧保存着重要的手工生产环节。为了提高效率,他引进了一套仿手工生产的机器,在黄豆清洗、磨浆等环节采用机器生产,其余过程还是要老员工们亲自动手。顾客总说他们家的豆腐皮味道与众不同,正是手工操作的参与保留了豆腐皮美味的传承。

  李遵田这里生产的豆腐皮薄而韧,自带豆类清香,供应周边几个乡镇、村庄的超市和居民,做好的豆腐皮一份份分好,一天下来,刚好能卖完。他表示:“我们岸堤豆腐皮,不管是老人小孩都爱吃,不光是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

  优秀的品质获得广大食客的认可,时间一长,岸堤豆腐皮名声在外,逐渐成为一种美食地标,铸就一种美食文化。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小作坊,逐渐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对于李遵田来说,豆腐皮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食物,它还传递着父辈之间努力经营生活的积极意义。新老客户对他们的工厂都很认可,李遵田也表示自己会坚持做好手上的食物,宁可选购价格较高的原料,也要保证产品的品质,让岸堤豆腐皮的名气继续发扬光大。

  要论烙煎饼,马牧池乡新立村七彩煎饼坊的黄树贞是专业的,进入夏季,她的煎饼坊里仍旧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作为“七彩煎饼”的创始人,她带领村里的妇女把煎饼玩出了“花样”,在传统煎饼的基础上加入火龙果、苹果、菠菜等天然原料调色,既健康又新颖,七彩煎饼的名声很快传出去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总是供不应求。

  黄树贞从小就跟随家人学习烙煎饼,如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手上功夫炉火纯青。只见她鏊子一转,刮板轻抿,面糊就均匀地铺好了,片刻之后沿着一圈揭下,一张又薄又脆的煎饼就做好了。因为手艺纯熟,每张煎饼都轻薄如纸,微微透明,松脆香甜的味道仿佛是一种点心,让人完全忘记了其主食的身份。

  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新立村积极发展网络电商销售,邀请主播带货宣传,效益良好。七彩煎饼通过网络飞出沂蒙山,让更多人们品尝到千里之外的沂蒙风情。同时,新立村抓住紧靠红嫂家乡旅游区的优越位置,建立了煎饼文化体验馆,游客在黄树贞等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煎饼文化,埋下沂蒙乡愁的种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