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沂南的理由,一个“好”足矣

2024-05-27 11:0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鹏
play

  大众网记者 林鹏 临沂报道

  5月22日,高质量发展看沂南媒体采风活动正式落下帷幕。两天时间里,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自媒体大V、优质短视频创作者齐聚智圣故里,走进产业项目,参观活力村居,探寻乡村振兴密码。期间,时尚沂南展现出的蓬勃朝气,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上沂南,或许有100个理由。可在记者看来,爱上沂南无需太多理由,一个“好”字就够了。

  红古交融,好故事富集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沂南的第一张名片,为这里孕育诸多好故事提供了最初的土壤。

  沂南古称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出生地和成长地,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境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172处,北寨汉画像石墓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齐鲁小敦煌”,北京奥运会纪念币设计图案即取材于其中的汉画像图案。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赋予了这座城的古香古色。红色,却是这里最鲜明的颜色。

沉浸式情景小剧演出

  5月22日上午,一场沉浸式情景小剧《妇救会》,在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上演。演员们以当地话、演当地事,深情质朴的表演,展现了沂蒙人民当年拥军支前的无私奉献精神,让采访团成员深受触动。

  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南被誉为“山东小延安”。全县先后有30余万人次参军支前,牺牲1万余人,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是“全省双拥模范县”。

  红古交融,是这里的底色,绘就沂南最美的画卷。

  产业透新,角逐新赛道

  新时代标注新方向,新起点孕育新机遇。由于技术迭代很快,如今的发展不是弯道超车,更多是一种换道超车,必须用创新思维抓产业、求突破。

  沂南主动扛起历史发展责任担当,不等不靠、求新求变,立志跑赢新赛道。去年以来,沂南县选取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个赛道,通过数智化提高效率、降本增效,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和发达地区生产出一样高端的产品,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实现快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看沂南媒体采访团感受新质生产力

  作为革命老区,沂南以其良好的营商环境,真诚而高效的服务效能,吸引带有新质生产力的项目——落户。

  力诺制药项目代表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力争打造为国内医药制造业首家“灯塔工厂”;庄锦记填补了国内黄瓜汁的生产空白;超和肉制品全产业链项目拥有全球首条单体产量最高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从活禽入场到成品产出,实现全自动化;沂南双林电机项目是新能源电动车的核心配件,目前在全国排名前五,产品供不应求……

  诚如科技日报社山东记者站站长王延斌所说:“在沂南县看了那么多项目,始终有一个灵魂在里面,那就是新质生产力。制药企业、新能源等项目,数字化场景特别多,人工却非常少,这说明沂南的产业潜力非常大。”

  有数智化生产,有领先的技术,有高效的地方政府,推动政府效能和企业效能有机结合,共同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高不可攀。在沂南县,新质生产力早已萌芽,并成为下一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品质沂南,用心做好品

  在沂南县辛集镇房庄子黄瓜展览馆,清脆可口的传统黄瓜和新型黄瓜让采访团赞不绝口。

  一番参观下来,其背后的发展故事更令大家动容:一根黄瓜,被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精心呵护了六十多年,成长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也因为黄瓜,沂南县成为“中国黄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生产基地。

  在参观过程中,一个细节令农村大众报记者周桐深受感动:随着种植模式的迭代、品种的升级、观念的提升,黄瓜让百姓致富,他们感恩黄瓜,故而建成博物馆。她说:“希望通过文字和影像,去还原现场给人的感受,展现一个真实向上的沂南。”

在“蒙山妈妈”梦工厂参观

  沂南对好品的爱,无处不在。

  近年来,位于马牧池乡双泉峪子村的“蒙山妈妈”梦工厂,聚焦沂蒙传统文化弘扬和沂蒙老粗布研发加工,把文化创意融入传统手工艺制作当中,不断创新老粗布工艺制作,研发手工千层底布鞋、民间布鱼、布艺十二生肖香囊等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1000多个花色。

  采访团刚来到这里,就被样式繁多的传统制品深深吸引。“民俗的东西不一定最精美最贵重,但是一定是最有地方特色的。”“蒙山妈妈”负责人郑光云坚定地说,未来,将继续发展、创新产品形式,做大、做强产业品牌,让优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命。

  “沂南县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品,走到哪都能找到非常亮眼的产业,不仅有历史传承,还处处体现着沂南人的智慧。沂南人会用几百年的时间,只为做好一只烧鸡,同时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把一只鸡做成249种产品,带动老百姓致富。”在高来德烧鸡文化博物馆,王延斌大加赞叹。

  前后数次到过沂南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徐昊囡认为,每次到沂南,都有新发现、新感受,如同探宝一般。徐昊囡表示,这次沂南之行,让她对沂南丰富的美食资源有了更多理解。

  乡村振兴,村居有活力

  曾经,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是个有名的“干巴村”“光棍村”,婆媳不睦者,不在少数。

  如今,这里村风和、家风正,成为基层村庄治理的典范。今年80岁的梁兆利,始终记得最初发起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活动的初衷,也亲眼见证了30余年评先树优为村里带来的可喜变化。

  时代在进步,后峪子也在探索新时代治村新模式,开启“数字乡村”新时代。通过积分量化管理,后峪子村对村民日常表现、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扫卫生等行为进行评价打分,村民可到爱心超市,兑换标有相应分值的生活物品。

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孙祖镇黄庄村

  距离后峪子村20公里外的孙祖镇黄庄村,通过开展同心共建行动,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也提升了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在,村民们从过去的被动等待变成了主动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的转变,是同心共建行动的重要推力。

  后峪子和黄庄村的实践充分证明,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是振兴乡村的有效路径,才能让村庄有持久的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2007年,沂南县铜井镇发挥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引进青岛龙腾置业集团,投资3.6亿元开发建设了竹泉村旅游度假区。竹泉村,这个人口不足五百、村民人均年收入曾不足3000元的小山村,如今已增长到4万余元,村民收入大幅提升,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以竹泉村、后峪子、黄庄村为代表,沂南县坚持在县域经济框架下抓乡村振兴,按照“做精县城、做靓周边、做优乡镇、做活村居、做强产业”五位一体总体思路,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更多“沂南好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回顾过去,沂南以自己的责任担当,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好”的沂南。现在,沂南正在新起点上砥砺奋进,挺起新时代县域发展的硬核脊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