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已删栏目&临时存放>大众时评

经济大萧条会重演吗

2008年12月15日 14:07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近由华尔街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有若干相似之处,包括风暴发生前的房市高涨、长期信用扩张和股市下跌。不过,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今天的决策者已从大萧条和许多国内外金融危机中获取教训,美国现在的金融体制优于以往,不会重蹈覆辙。美国《时代》周刊也分析,今天不同于往日,经过 近80年,各国政府已懂得如何善用“有形之手”,令经济危机不至陷入无止境的萧条。

        不堪回首的历史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1939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全球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可以说是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经济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上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繁荣。此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享乐之风盛行,人们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

        尽管这一繁荣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繁荣本身却潜伏着危机。农业一直都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始终贫困,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贫富极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年收入为仅够温饱的2000美元水平;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于大部分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社会购买力明显不足,引发了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大量资金并没有投入到再生产过程,而被投向能获得更高回报的证券投资领域。

        上世纪20年代,人们对经济前景的自信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场,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上涨到1929年顶峰时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这是一个让人恐惧的数字。历史上金融危机前的欣欣向荣景象出现了。

        股市崩盘:一切化为乌有

        1929年初,狂热的美国股市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突然崩盘,接下来的两三天,众财团和总统纷纷为救市出招。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失去的财富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许多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1929年~1933年间,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从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关门。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

        美国大萧条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影响,使德国、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劳工失业。由于经济大萧条,美国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国外的短期贷款,影响所及,1931年5月,维也纳最大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它已无清偿能力,从而在欧洲大陆引起恐慌。7月,德国所有银行都被命令停业;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了两个月。9月,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在大萧条的影响下,到了1932年,世界贸易总值减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惊人。

        事实上,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一举摧毁了众人的希望。经济停滞一直持续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人力和军火的需求,加上对工业技术的刺激,进而出现新的经济复苏时期。

        大萧条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化解?经济学家提出他们的看法和解决方法。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由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为政府处理经济萧条的理论基础,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赤字,扩大支出,增加就业机会来解决大萧条。

        另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认为:对于这场大萧条,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责任。在大萧条时期,联储会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于是出现了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使货币存量急遽地减缩,因此应该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今天,各国政府吸取当年教训,已懂得如何处理类似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因此这次金融海啸演变成另一次大萧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linyidazhong)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