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终南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拴马桩是陕西渭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了8000多根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拴马桩
《诗经》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寿考不忘。
今人说:五台何有,访古踏青。民俗大观,人间天上。
一入春,游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纷纷来到终南五台山下,在王勇超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在前不久,作为全国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的王勇超,给大会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支持民营资本兴办文化产业。他认为,目前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比较宽松,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国家及有关方面的重视。一个是投入不足,在资金扶持上是杯水车薪。另一个是民营文化企业待遇不平等,特别是民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政策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不能一视同仁。他建议,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事业和产业,使非公有资本真正享有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应从法律和政策上进一步明确。
王勇超以民营资本兴办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壮举,如今远近闻名。他为民间文化的鼓与呼,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之士的纸上谈兵,而是基于他在新时期勇于实践、超人的胆识且百折不挠的创业经历。
一个人的博物院
多年前,王勇超做过一个梦,在南五台山下的一片风水宝地,他的博物院落成了。他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抢救保护的拴马桩和民居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归宿,一个活物、实物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精神家园里游人如织。
起先,因为没有民间收藏的有关法律依据,他似乎从事的是地下工作,把上万件收藏品堆放或埋在郭杜基地的土里掩藏起来,等待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时机。
自1997年开始,王勇超着手策划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项目,引进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模式,集收藏、研究、整合、展览于一体,熔旅游、参观、体验、购物、餐饮于一炉,若干民居、展室、展廊、作坊,将散落于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园林之中,把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演绎得淋漓尽致。
之后开始征购土地,规划一改再改,规模一扩再扩,思路也日趋完善。从最初的三十多亩到八十多亩到二百三十多亩,几经周折,直到2000年在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风景区征地五百亩。至此,一幅国内一流的民俗艺术博物院蓝图徐徐展开。
从申请成立民俗博物院到办完审批手续,王勇超苦苦奔波了五个年头。由于西安市没有审批民办博物院的先例,国家文物保护法也没有明确的相关条例,几经坎坷,才如愿以偿。
2002年博物院奠基,岁末的一天,终南山下的常宁宫雪花飘舞。由王勇超筹办的关中民俗研讨会在此召开,邀请一批专家探讨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价值,为博物院出谋划策。这是他的博物院所做的第一件事,无疑是他的一个有远见的举措。
二十多年间已投资近三亿元,王勇超终于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民营性质的民俗博物院。今天,草根梦,石头梦,梦想成真,“地上兵马俑”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展示在中外游人的眼前。从游牧到农耕到城市化,我们先人留下了什么?在此,你似乎听到了啸啸马鸣,触到了乡土的体温,心灵为之震颤。
“观民俗,知得失,自考证。”它是一个人的博物院,也是一个民族的、甚至是全人类的。
而就是这么一个拥有自己博物院的人,曾经只是一个穷出身的泥腿子。
从农民工到千古功臣
24年前,有一个长安城南郊的青年农民进了西安城,在一个街道办的建筑队当会计。后来承包了建筑队,淘到了第一桶金。相继创办了四家公司,一个博物院,成了身家亿万元的天都集团的总裁,被誉为抢救保护和利用开发民间文化的千古功臣。这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姓王名勇超。
他出生在长安郭杜,没有显赫的家世,祖辈都是庄稼人。记得祖父是两个手能打算盘的管账先生,父亲嗜赌,舅家的自乐班方圆有名。他生不逢时,赶上大跃进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五岁才第一次上白麦面,他问道,妈,这面咋这么好吃。七岁还没裤子穿,九岁才上小学。他是个聪明学生,无缘上大学,回乡后当了一年村会计。为养家糊口,到商洛贩猪娃子,后来自己养母猪。终于有一天,他打折了养猪的烂摊子,把500元交给媳妇,自己只拿了10块钱进了城。
他原以为西安就是他小时候卖柿子辣子的边家村那么大,懵懂地闯入了纷扰的大都市。他干的是苦力活,晚上寄宿在建筑工地的一处屋檐下,风雨飘摇,跟要饭吃的乞丐差不多,一周只能吃到一碗炒面和一碗凉皮,省钱补贴家用。街道办的建筑队经营不善,揽不到活儿,挣不到钱,他心急如焚。
有天早晨,他斗胆对头儿说,我想承包建筑队。头儿大吃一惊,啥?就你?他木讷却坚定地说,就我,我能成。于是,他领了几十号人,好不容易在五路揽到一个改造项目,工期紧,连轴转地干,夜里把夜宵摊子也拉到工地,头一炮打响了。活儿难寻,干完了活儿钱更难要,为讨要工钱,他便学着人情公关,礼物没钱买,就寻着给名人做些杂活,讨要几张字画送人,一来二往,把工钱拿到手。接着建筑工程也越搞越大,成立了公司,组建了集团,当上了总裁,成了赫赫有名的陕西杰出青年实业家。
文化帮了他,他尝到了文化的甜头,便钻研文化,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当走读生,在实践中摸索,在搞建筑的同时,逐渐成了书画文物行当里的鉴赏收藏高手。他有钱了,思谋着用积蓄资助文化,回报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产业,便有了书院门一号的洗砚园,后改为灏文堂。
书院门一号
王勇超把他的灏文堂文化公司设在书院一号,居于关中书院与西安碑林之间,实在是好风水。等他建起灏文堂后很短时间,有人说叫他净赚一百多万元出让店堂,他笑了笑谢绝了,说,不是钱的事。
他听说美国有位作家写了一本叫《根》的小说,寻根之说风靡一时,不同民族的人想起了自己的乡土和祖先。对祖籍和先人的思念,人之常情,我们称为孝道。王勇超在出访欧美时遇到华裔,都说叶落归根,中华民族树大根深,根在陕西。周秦汉唐,古风犹存,城市发展中满眼的西洋建筑,却让人不知身居何处。他说,如果古都丢弃了文化传承,舍近求远,追逐异域风情,既是西安的悲哀,也是欧美的悲哀。存在决定意识,环境造就人,洋时尚取代了本土风俗,从何谈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我们汲取外来文化,但要留住我们的根。
王勇超看见,关中农村正在把旧瓦房换成水泥红砖小二楼,明清时代的民居化为乌有,民间艺术在消遁,那遗弃于郊野的拴马桩一类老石头无人问津。原生、真实、本源的文化遗存成了垃圾,人造景观的假古董却大兴土木。
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在陕西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尤为迫切。一天深夜,也就在书院门一号的灏文堂,王勇超和他的谋士们终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决定兴建西安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第一个民办博物院。按说,这本是政府应该做的事,现在却由一个民间机构在搞。相比之下,民间当然弱势,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总不能让我们的子孙仅仅在书籍图片中阅读历史,必须为后人保留足以证明先人们生存记忆的实物和活物。
拴马桩与民居
多年前的一天,王勇超在渭北考察中发现了拴马桩,立即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是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啊!他明白这拴马桩是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文化撞击交融的历史见证,是草原部落定居渭北农耕生活的记忆,从他收藏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拴马桩的图像,这说明在汉代就有了拴马桩。现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拴马桩实物,可谓是关中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越发情有独钟,甚至走火入魔。
这时,关中大地上的帝王陵墓正成为疯狂盗墓者的觊觎对象,文物走私之风愈演愈烈。王勇超不善言辞,木讷而坚毅,朴实而灵性,稳健而火热,铁定了心,把目光转向了抢救保护民俗文化。
听说有人砸下拴马桩的头部,偷渡到香港,一件就能换一辆奥迪轿车,值几十万元。他从中看到了这形同弃物的“老石头”的潜在价值,更不忍心先人留下的宝贝惨遭破坏和流失。如同秦兵马俑一样,出自民间工匠之手的拴马桩,千奇百怪,没有一件是重复的。对于王勇超来说,少了一件就永不可复制,心存遗憾甚至痛苦不堪。他遇见两兄弟分家,要把一件浮雕精美的石槽破开两半,王勇超掏钱买下了它。听说有个南方人购买了几件上好的拴马桩,他追上前去,花大价钱收留下来。
接下来,王勇超迅速组织公司三十多名员工,兵分六路,沿渭北澄县、大荔、蒲城、合阳、黄龙等八个县走村串巷,与当地民众广为接触,将各地遗留下来的石质、木质等民俗物品,特别是拴马桩和上马石、饮马槽、石头门、石门墩、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石龟、石鼓、石碑、石旗杆、石磨、石碾一类老石头,还有木雕、木刻、砖雕及明清民在院落、祠堂、戏台等,广为普查,登记造册。这样,历经十多个春秋,先后二百多次出动人工三千多人次,行程十万多公里,跑坏了三辆车,投资近三亿元,收购了数以万计的民俗宝贝。并对三万件一时无法或无力收购的民俗物件,一一交付定金,委托保管,待博物院建成后,再行收购入库。
二十多年来,他收集明清以来中国有建树的名人字画三千余件,还有满清皇帝的谕旨,平民百姓的借据、房契。另外,收藏的戏曲、古乐、皮影、脸谱、服饰、织品、饮食器物、风车、水车、马车等民俗物品琳琅满目,不计其数。还征购了三百年树龄的古槐树、皂角树百余棵,装点园林。
有人说他是长安最瓜的人,不是好人,脑子进水了,把石头往山里背哩。五台山下不缺石头,但这是蕴含着先人气息、贮存着耕读传家的庄稼人记忆的宝石。他说,他为此多少回受人白眼,背地里干哭没眼泪,也蒙受了冤枉与屈辱,付出了惨痛的精神代价。但他无怨无悔,惟独在民俗艺术的世界里他逍遥自在,乐此不疲。更多的人钦佩他,说他是个神人,是真男子汉,是民俗文化英雄。
二十年间,他和他的团队清贫守志,孤军奋战,一路坎坷,风里雨里泥里,甚至是行走在“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王勇超多年潜心建设的是一个民间文化展示基地,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民间文化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形成了一个集观赏、游览、休闲、参与、体验、食宿为一体的民俗风情旅游新景观。这一盛世壮举,是他用命换来的。
他将民俗艺术品珍藏进了博物院,保护隔离起来,同时益于更多的交流、传播和开发。在西安的后花园,在国家的中央公园,王勇超的民俗艺术为之增添了神奇多彩的一笔。民间文化产业羽毛渐丰,待翅膀硬了,将与历史和自然旅游文化竞飞,以民俗艺术的国际大品牌培育市场,成为一方新经济的增长点。
民俗不俗 前景无量
王勇超,无疑是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民间文化的先行者。他说,以前你要说你是搞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人家以为你是农民,半个眼都瞧不起你。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儒为主导的圣贤文化占统治地位,民间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现代化脱离不了传统文化,要寻根,不仅要关注精英文化,更应挖掘民间文化。何为“俗”,人与谷物、食物脱不了干系,而后才谈得上俗与雅的精神生活。民俗不俗,它是活化石、活文物、活传统,是现代文明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滋养着现代文化的枝叶花朵和果实。
西方文化正在猛烈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城市化的铲车逼近了农耕土壤里逐渐消亡的民俗文化,传统之美在流失。那么,守护中国特色的多样性文化,便成了王勇超们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地域的也是世界的,微观的也是宏观的,实物的也是心理的,可谓大美在民间。
人啊,让我们在高楼大厦、高科技和汽车河流簇拥的物质世界中,抽暇望一眼星空和蓝天,亲近大自然,也回望一下先人的背影,亲近精神家园。如果有空踏入终南五台山下的旅游处女地,走近王勇超珍藏的拴马桩的列阵和本土传统民居的大观园风景,以及先人生活与艺术的细节,享受到的将是血缘根脉的通感和精神境界的清洁,从而领悟现代新生活的真谛。
王勇超对民俗艺术的挚爱已升华为责任和事业,开了一代先河,关中民俗博物院已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内在特质,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功能。作为民俗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乐在其中,力排路障,坚毅地往前走,一直将自己融入灵魂中的生养他的故乡。
《诗经》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寿考不忘。
今人说:五台何有,民俗天堂。人间神奇,源远流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linyida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