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实干+”①:第一书记将“昌里梦”照进现实

2019-07-03 15:52:00 来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作者: 林鹏 张瑶
play
" />
  编者按:2019年,是山东的“工作落实年”。“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美丽蓝图,如何落在实处?唯有不断发扬新时代沂蒙精神,崇尚“实干+”,勇当“挑山工”。

  沂蒙花海,平邑近人。平邑,历来就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可歌可泣的九间棚精神,就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干事创业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平邑人的骨髓与血脉。

  为展现平邑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贯彻落实“实干”的亮点,即日起,大众网临沂站联合平邑县委宣传部、平邑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特别推出“平邑实干+”系列报道。我们将聚焦平邑改革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实干典型”,讲述他们敢于担当作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故事。

  首期平邑实干“+”,走近临沂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派驻平邑县铜石镇昌里社区第一书记黄飞和齐波,感受第一书记如何将“昌里梦”照进现实。

  “平邑实干+”①:第一书记将“昌里梦”照进现实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见习记者 张瑶

   

  黄飞(左)和齐波(右)研究产业项目建设情况

  “俺做梦也没想到,这里能通上生产路,真是多亏了两位第一书记!”6月25日,68岁的村民李大乾站在昌里社区的山地田垄上,望着直达田间的硬化水泥路,感慨万千。老人口中的“第一书记”,是临沂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派驻昌里社区第一书记黄飞和齐波。在昌里生活一辈子的李大乾说,第一书记做的好事,得掰着手指头细细说道一番。

  肩挑背抗的日子不复返

   

  生产路上山,村民运输不再犯难

  仲夏时分,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昌里社区听民声。沿着第一书记的足迹,感受美丽乡村的变迁。

  见到李大乾时,他正驾驶三轮摩托沿生产路前行。年近七旬的他,从小生长在昌里。“昌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好地方没的说!”对于这片土地,李大乾心存感激。美中不足的是,山区村“净是羊肠小道,非常难走。长满荒草,道路便被埋没,运东西耗时费力”!

  李大乾在山上种植了金银花与山楂。年轻力壮之际,一趟肩挑一百斤“手拿把攥”。近几年,随着岁数增加、身体不适,再肩挑已经吃不消。收获季节本该是幸福时刻,李大乾却有些犯愁。

  不曾想,村里新修生产路,让他喜出望外。

  原来,昌里社区收入来源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做生意或打工,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在家种地。道路难行,运输不畅,让昌里人很是头疼。

  第一书记在走访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想富,先修路。修上生产路,百姓生产才能便捷。”黄飞和齐波积极争取,协调投入资金30余万元,拓宽硬化生产路4000平方米,将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

  “嘿!现在这干活效率,可别提有多高了!”李大乾嗓门顿时提高了八度,“我现在一车就能拉一千多斤东西,是肩挑的十倍!今年干旱,浇水也省事了啊,汽车拉着装满水的大桶,直接到地里浇灌,太省事了。俺再也不用肩挑背抗了”!

  500人用上稳定的电 路灯也亮了

   

  安装路灯,方便了百姓出行

  “终于不再跳闸了!”6月25日上午,站在昌里二组(东洼子村)的小广场跟前,村民廉士同抬头仰望那台巨大的变压器,唏嘘不已。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昌里二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通了电。由于线路年久失修,加之变压器功率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灯泡发暗,风扇转速慢……有时,煮面条的锅刚开始翻水花,“又跳闸了”。到了夏季用电高峰期,空调干脆直接“罢工”,完全成为摆设。

  “用电烧壶水,得跳闸好几次!”廉士同说,500多人的自然村,只有靠近变压器的那几户人家电还算稳定。

  “没有稳定的电怎么能行!”很快,第一书记协调供电部门,投资80余万元对昌里二组电网进行升级改造,线路新架设2000多米,增家两台变压器。电网改造期间,廉士同时不时过来瞅瞅,“电修好了,咱就有盼头咯”!

  改造后的电网,远超廉士同的预期:灯更亮了,做饭再也不跳闸了。“现在别说一般用电,就是我家两台空调同时打开,电也没问题!”廉士同喜笑颜开,直言第一书记“帮了大忙”。

  昌里社区一组,曾经是省道必经之路。车辆往来不断,村民夜间出行存在安全隐患,百姓反映强烈。第一书记协调资金,在道路两侧安装116盏太阳能路灯。每至夜间,路边两排路灯光亮如昼,方便了百姓出行。

  每次回家感受都不一样

   

  村里小广场,成为村民们闲暇之余的好去处

  “什么时候多了个小广场啊!”去年年底,在外做生意的村民巩胜伟回到昌里社区时,一个意外发现让他既惊又喜。

  在巩胜伟的印象中,村民们祖祖辈辈在家种地,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现在他却发现,到了晚上,还有村民聚集在小广场上跳舞。看到广场上有篮球场,巩胜伟有时难免有些“技痒”,遂抱着篮球从一公里外的家中跑来。

  人虽在外,孝顺的巩胜伟每逢节假日,总会回到父母身边,帮父母干点农活。用他的话说,“每次回家,村里都有变化”。

  巩胜伟一打听,是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建设的项目,不禁竖起大拇指。

  黄飞和齐波在调研中发现,总人口2600多人的昌里社区,缺少好的活动场地,成为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此,第一书记协调资金,投入7万元在昌里一组建成130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和文化广场,在昌里三组建设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美化了10000平方米的墙体,让人眼前一亮。

  新修建的广场,不仅方便了村民休憩和娱乐,第一书记还协调举办公益文化演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给昌里进行“造血”扶贫

   

  光伏发电项目,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今年53岁的季化勤,从1994年就在昌里任职。20多年来,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支部书记,老季见证了整个村庄的变迁。村里情况,他了然于心。

   “无企业,无闲地,村集体多年无收入。”老季所说的“三无”,是对昌里社区最精准的概括。

  “若从长远考虑,必须给昌里打造一个健全的‘造血’机制,能够为村集体源源不断增收。”虽然百姓赞誉满满,黄飞与齐波却在“谋划”昌里的未来。

  经过一番论证,第一书记认为,在昌里建设恒温库项目,是符合本地实际的好路子。“平邑县是金银花之乡,中药材产量大。必须在高价位时销售,才能获取更多效益。如果不经过恒温库储藏,容易掉色,质量下降。自然卖不上好价格。”黄飞说,铜石镇收储大户多,恒温库却多数在其他乡镇。有鉴于此,在昌里建设恒温库,不失为商机。

  立说立行。项目拍板后,6月26日即开始竞标。保险起见,先与承包户签订长期承包合同,将租金一部分用于贫困户,另一部分用于村集体增收。“这样既可为贫困户增收,也能为村集体‘造血’。”第一书记黄飞说,加上已经开始产生效益的光伏发电项目,真正让村集体有了长期“造血”机制。

  “他们刚来昌里时,我们有期待,可心里也没底。怕他们不能吃苦。现在,他们完全赢得了村委认可和老百姓的拥护。好样的!”采访最后,与第一书记接触一年有余的季化勤,为他们“点赞”。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