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前的三月三,王羲之干了一件让他名垂千古的事儿

2018-04-19 10:56:00 来源: 兰山新闻 作者: 刘占召
play
" />

  今天是三月初三上巳节,在中原地区,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人们在这一天纪念轩辕黄帝;

  上巳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上巳,即三月上旬之巳日。《韩诗章句》说:“郑俗,上巳,溱洧两水之上,秉兰祓除。”上巳节,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这一天,是利用天时、地利和地球上的洁水、春水,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洗浊,荡涤尘垢,驱除疾病。

  究三月三节之本原,应劭《风俗通》说:“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唐孙思邈《千金月令》说:“三月三日踏青。” 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日子,成了很多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的好机会。1665年前的三月三,王羲之就干了一件让他名垂千古的事儿。

  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四十几位文友聚会于绍兴兰亭,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觞在水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赋诗饮酒过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起来,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清晰地记录了当时上巳节的盛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此后“文人雅集,曲水流觞”就成了千古佳话。

  兰山区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目前正在编纂的《兰山十大文化符号》一书收录了更多王羲之的传奇故事,让我们先睹为快,来看第一篇。

  一代书圣诞生地——羲之故里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沉而潇洒,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我们。日本人也非常崇拜王羲之,他们借鉴王羲之的草书创立了假名文字,王羲之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伟人。

  王羲之出生于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该村落遗址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此处为琅琊王氏初迁临沂之地,也是王祥、王导、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位于兰山区洗砚池街中段的王羲之故居,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80亩,为王羲之幼年居住处。

  王羲之的童年生活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祖先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王吉,王吉之子王骏、其孙王崇均位列三公。王羲之的曾祖父辈,王祥官至西晋太保,王览为光禄大夫,均是显宦。王羲之的父辈也人才济济,族伯父王衍官至西晋太尉,族伯父王戎官至西晋司徒,从伯父王敦、王导则主导东晋开国,这四人均是两晋之际左右政局的风云人物。《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有人诣王太尉(王衍),遇安丰(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坐往别屋,见季胤(王诩)、平子(王澄),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从当时人对琅琊王氏的评价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父辈均光彩照人,英雄辈出。

  虎父无犬子。王羲之小名吾菟,又称阿菟,“菟”是老虎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讲,王羲之的乳名就是“虎子”。王羲之的从兄弟中,乳名带虎的有好几位。王彭之小名虎犉,王彪之小名虎犊,他们的妹妹叫王丹虎,这都是王羲之的亲叔叔王彬的孩子。王羲之出生在英雄辈出的家庭中,天生便有着指点江山、敢为天下先的龙虎气象。

  羲之故居一角

  王羲之在临沂度过了七年的童年生活,现在的羲之故居便是王羲之童年生活的地方。据金代的《沂州普照寺碑》记载:“(普照寺)当子城之西南,有古台岿然出于城隅。台之西复有废池,流潦潴焉。耆旧相传,台曰晒书,池曰泽笔,其地盖东晋右军王羲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缺,元帝渡河,临沂诸王,去宅南迁,乃舍宅为梵寺。”

  因为北方战乱,永嘉三年(309)年,随王羲之叔父王廙渡江迁至南京。南迁计划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首先提出来的,他曾担任淮南太守,对江南非常熟悉。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南京遂成为东晋的首都。王廙《中兴赋》中这样回忆,“臣昔忝濮阳,弃官远迹,扶持老母,携将细弱,越长江,归陛下”,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王羲之随家人逃亡的过程非常艰辛。王羲之到建邺后,与族人同居于今南京夫子庙的乌衣巷。这一年,父亲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王羲之从小“母兄鞠育,得渐庶几”,和母亲、兄长王籍之相依为命,惨淡度日。生活的艰难锻炼了王羲之,这使他虽然出身名族,但是却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

  王羲之的故乡情结

  王羲之在临沂度过了至少七年的童年生活,故乡给了他很多的回忆,他对琅琊临沂有着深厚的情感。诸葛亮的出生地为琅琊阳都,今属临沂市沂南县砖埠乡,与王羲之的南仁里祖宅相距仅十余公里。王氏和诸葛氏同属琅琊望族,这两个家族曾有密切的交往。

  王羲之对诸葛亮非常敬仰。永和年间,王羲之担任右将军和会稽内史,他曾对主政的司马昱高度评价诸葛亮为以天下为心的命世大才,王羲之认为诸葛亮不仅功勋赫赫,以弱小的益州而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而且后世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全是褒扬,没有异词,更没有质疑。永和年间氏王羲之最有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经世情怀的时期,通过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经世情怀深受诸葛亮影响,他不仅看重政治家的功勋,也看中政治家的品格和弘济之心——诸葛亮就是二者结合的典范。诸葛亮作为王羲之同郡的先贤,必然有着更亲近的精神感召力量。

  诸葛氏和王氏一样,在东晋时期都曾渡江迁至南京,诸葛亮的族孙诸葛恢曾担任过临沂令,诸葛恢所居住的中邱城(今白沙埠镇诸葛城村)和王羲之的祖宅南仁里相距三里路。过江后,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和诸葛恢互相开玩笑,王导说:“何不言葛王,而言王葛。”——王姓排在诸葛姓的前面,自然门第比诸葛高贵。诸葛恢当仁不让说:“譬如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乎?”诸葛氏和王氏交往频繁。《世说新语·方正》记载,诸葛恢的小女儿嫁给王羲之的好朋友谢安的侄子谢石,王羲之按照古礼去观看新娘,这位诸葛氏的新娘“犹有(诸葛)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王羲之感慨说:“我待嫁的女儿也不过如此知书达理!”王羲之高度赞扬诸葛恢的家法家风,当时谢氏门第还比不过诸葛氏,需要筹集大量婚礼,这都是王羲之慷慨相助的。这在王羲之的书札中也有记载:“二族旧对,故欲结援,诸葛若以家穷,自当供助昏事。欲速知决。”

  诸葛恢去世后,琅琊诸葛氏渐趋衰落,王羲之本着同乡同里、相互扶持的心态积极帮助他们,他有一封推荐诸葛厷担任临安县长史的书信,这封信是向临安县令的推荐诸葛厷担任其长史的,王羲之夸赞诸葛厷富有才干,熟悉民情,希望对方予以接纳。书信的末尾说,诸葛厷是里人——同乡里的老乡,共事多年,关系不同寻常,所以积极推荐。王羲之对琅琊同乡的恤念还可以看一封书札:“乡里人乐著县户,令送其名,可为领受。”有一位来自琅琊临沂的老乡想在王羲之主管的会稽境内落户,王羲之写信给主管部门请求予以办理,并点明是自己的“乡里人”。

  王羲之对故乡先贤诸葛亮的高度赞扬,对故乡人的热情帮助——帮助他们结婚、入仕、落户,这些朴实真诚的情感基于对故乡的眷恋。虽然南北悬隔,故乡难返,但是琅琊毕竟是生养他的地方,他对这块热土的眷恋是无可替代的。

  王羲之书法的帝王粉丝

  琅琊王氏是书法世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和长辈王导、王敦、王廙各个都是书法高手。这种浓厚的家庭氛围,不仅激发了他练习书法的强烈兴趣,世家大族的图书资源更给他创造了学习的机缘。在王羲之的时代,练习书法远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在印刷术没有发明之前,以有名的书法家的书法作为范本进行练习、鉴赏其书法作品的行为,也仅限于以皇帝为首的极少数富裕阶层。

  据南朝刘宋羊欣的《笔阵图》记载,王羲之七岁时便从父亲王旷那里偷偷学习了前代的《笔说》,这可能是本讨论书法具体技法的著作。据南朝齐王僧虔《论书》记载,王羲之还曾从王导那里借阅大书法家钟繇的代表作《尚书宣示帖》。总之,在书法资源极度匮乏的历史时期,练习书法是极少数贵族的特权。而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的琅琊王氏,在练习书法方面便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帝王珍爱。唐太宗在《晋书》中曾为两人写传论,王羲之便为其一。唐太宗尤爱王羲之《兰亭序》,据说《兰亭序》的真本陪葬在昭陵,苏东坡有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家遗迹犹龙腾。”兰亭序的各种摹本(如冯承素、褚遂良等摹本)流传世间,被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武则天也非常珍爱王羲之的书法,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的后裔、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十一代祖王导,十代族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等王氏一门28人的墨迹十卷,故称《王羲之一门书翰》。武则天在武成殿将其遍示群臣,令人摹写后将真迹退还王方庆。《万岁通天帖》有摹本流传至今,该帖不仅展示了东晋、南朝时期书法在琅琊王氏中的传承延续,而且摹写精良,被称为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乾隆皇帝对王羲之更是膜拜不已,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宋代大儒周敦颐曾以“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为三希,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以此勉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乾隆皇帝则以自己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世间罕见,故称三希。乾隆潜心临习王羲之的各体书法,今存其所临《圣教序》、《黄庭经》、《乐毅论》等多种,在其所临《十七帖》作跋语云:“岁暇临池,辄仿右军草书,意政在笔墨外耳。”王羲之的书法用笔洒脱,字体舒朗,那种潇洒自由的风神和悠游不迫的气质超越了具体笔墨技法,让人陶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更是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乾隆经常在三希堂临摹和玩味,对此帖做过的题跋竟达73次之多,真可谓王羲之的铁杆粉丝!

  王羲之故居与书法名城

  王羲之故居自琅琊王氏南迁后,便捐为佛寺。据金代的《沂州普照寺碑》记载,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普照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对寺院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他请仲汝尚撰写《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的碑文,自己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墨迹而成,并请刻工仲汝羲摹刻。该碑高8尺6寸,宽3尺9寸,厚2尺1寸,字径1.5寸,共1261字,是金代著名的碑刻,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曾评价:“琅琊碑为柳书第一。”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因而临沂的《集柳碑》被称为“东柳”。林茂桂《普照寺香火田记》:“琅琊之有普照寺,传为晋右军逸少故宅,其晒书台、泽笔池犹岿然汇然若睹也。寺重创于金皇统四年,碑出仲汝尚,记集柳公权书,是寺亦遂藉王宅、柳碑重于世,历代长连,宝殿不改。”

  羲之故居内的普照寺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被封于沂州的泾王朱又橓对普照寺进行大规模修缮,并铸大批铜佛像及1口大铁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浙江诸暨人钱达道担任沂州知府,他对王羲之非

  常崇拜,亲笔题写了“墨沼”、“洗砚池”、“晋王右军洗砚池”等石碑。钱达道的好朋友、山东临邑人邢侗是明代大书法家,也非常崇拜王羲之,曾刻有书法丛帖《来禽馆帖》(来禽二字取自王羲之《十七帖》),其中有他珍藏的《停云馆帖》中的王羲之书迹。钱达道在借阅欣赏之时,请刻工摩勒上石,共镌刻6石,收王羲之53帖,藏于羲之故居的右军祠,称之为《王右军琅琊帖》。明代时期对一般读书人来说,书法书籍非常难得。《琅琊帖》镌刻后在临沂流传300多年,不仅弥补了临沂没有书圣书迹的遗憾,对临沂书法教育的普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书法广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原在南关的祭祀诸葛亮、王祥的忠孝祠移于此,建于普照寺的西南。明清时期普照寺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夕阳西下时,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墙壁被夕辉映照,红光熠辉,光彩夺目,这就是古琅琊八景之一的“普照夕阳”。

  2003年9月,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对羲之故居实施了二期修复工程,在原有景点基础上,又恢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景点。以修缮一新的羲之故居为依托,举办了首届书圣文化节,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出了“书圣故里”的文化品牌。自此,临沂书圣文化节每年9月举行一次。

  书圣阁

  2008年,临沂成为第一批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的城市。兰山不仅是书生王羲之的故乡,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在兰山,书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爱好书法的人既有声名远播的书法名家,也有隐匿市井的普通百姓,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

  为做大“书圣故里”文化品牌,兰山境内陆续建起了书法广场、书圣阁、书圣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以书圣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书法广场镌刻的古今书法作品1320幅,被誉为没有围墙的书法博物馆。兰山还形成了以书圣文化产业园、鸿儒国际为核心的临沂文创产业园。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新时代的经济新动能,其蕴含的传统价值观也日益融入到普通百姓的心灵和血脉中。

  【作者简介】 刘占召,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攻魏晋隋唐文学。已出版《中国编年文学史》(东晋卷)、《王羲之传》、《史通评注》、《王羲之与魏晋琅琊王氏》等多部专著。

  《兰山十大文化符号》一书由多位专家教授、资深记者共同编纂,梳理和记录了兰山区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目前此书正在编纂,书中内容我们将陆续为您展示。

  编辑:区委宣传部新闻科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