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大众网临沂9月5日讯(记者 王艳彩 通讯员 王庆龙 胡庆科)今年以来,罗庄区积极整合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有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 “贴近实际需求”推进文化场所建设、“贴近生活需求”培养文化服务团队、“贴近群众需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贴近脱贫需求”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的“四贴近”工作模式,重点推进建设20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文化扶贫示范点,不断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打响全区文化扶贫攻坚战。让贫困村群众“乐起来”、“动起来”、“富起来”,文化扶贫工作实现了新跨越。
“贴近实际需求”推进文化场所建设
仲夏时节,在沂堂镇龙泉官庄的农家书屋,来往的农民络绎不绝。这个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丰富的读物吸引了许多农民前来学习,仅今年麦收以来,就有500多位村民来这里借阅图书,指导生产。“我是个普通的农民,前些年庄稼产量一直上不去,自开办农家书屋后,一有空我就来读书看报,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去年我家试种的甜玉米,就是在这里看到农业科普知识后,利用新技术才使十几亩玉米获得高产的。”正在农家书屋里看书的杨树彬说。早在去年上半年,罗庄区就全面完成了126个农家书屋的新建任务,全区221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农家书屋100%全覆盖,免费开放的农家书屋成为村民暑期充电避暑的好去处。这仅是罗庄区近年来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场所建设的一个缩影。
针对贫困村普遍存在文化场所匮乏、群众“无处乐”的问题,罗庄区指导贫困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计划,多渠道筹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完善提升13个文化活动室。采取整合文化资源,强化管理与服务等措施,不断提升了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指导贫困村充分利用街心及边角空地等场所,建成5个文化小广场。利用超市、诊所等便民服务场所设立6个农家小书屋。根据实际需要,以“以奖代补”的模式,先后为贫困村配备5套锣鼓家什、20个便携式音响、1.6万册图书、3000个光盘及电子出版物。
“贴近生活需求”培养文化服务团队
在刚刚结束的罗庄区第十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上,高都街道双馨广场舞蹈队凭借精彩表演一举夺魁,“与过去的‘游击队’不同,现在我们有了专业老师辅导节目编排,并教习舞蹈动作,是名副其实的‘正规军’。”该队队员陈玉娟说。针对农村普遍存在文化骨干缺乏、群众“不会乐”的问题,罗庄区着力培养文艺骨干、培植文艺团队,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文化扶贫”队。在各街镇分批次举办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各村居选派一两名有广场舞基础、有组织才能、能够带领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的骨干参加培训。
此外,通过选聘的方式,罗庄区从有文艺专长的“五老”人员、大学生、民间文艺能人中,为每个贫困村重点选聘了“文化辅导员”、“文化干事”、“文化顾问”和“文化志愿者”四类人才,实现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在贫困村所在街镇举办广场舞辅导员培训班的方式,为每个贫困村培养2-3名文艺骨干;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及定向辅导的方式,推动贫困村组建了7个广场舞舞蹈队、3个文艺宣传小分队。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对贫困村文艺骨干进行“充电”,有力地提升了其编排表演水平和辅导能力,在引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贴近群众需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针对贫困村普遍存在文化生活贫乏、群众“没法乐”的问题,罗庄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送电影到贫困村活动,提前实现“每个贫困村每月一场电影、每年两场戏”的目标,有效地对接了群众文化需求。
同时,罗庄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文化种子扎根基层,努力打造百姓身边文化阵地,真正地把文化大餐种到百姓心坎上。该区按照打造全市文化强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政府出资购买地方剧团文化演出服务、支持文化活动建设、配备便携式拉杆音响、设立罗庄区文艺奖奖项等,促进民间特色文化百花齐放。
罗庄区以包干对接的方式,引领群众参与到全区性的系列文化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传统秧歌扭起来”引领时尚、“欢乐幸福舞起来”炫舞飞扬、“民歌戏曲唱起来”综艺汇演、“数字电影放起来”新片展映、“乡村墨香飘起来”书画荟萃、“经典图书捧起来”全民阅读、“儒学讲堂办起来”国学传承、“村情民俗展起来”留住乡情、“文化超市亮起来”庙会游乐等活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的文化发展的成果。
“贴近脱贫需求”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结合本地的传统手工艺、戏曲、美术等非遗资源,罗庄区的精准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换,对基层村居负责人大范围培训,学习“互联网+”新概念。通过扶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罗庄区如今出现了“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扶贫局面。一批贫困村借力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形成了传承人群,柳编、泥塑等网店遍地开花。
此外,罗庄区针对贫困村普遍存在贫困户多、群众“致富难”的问题,按照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兴办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增加集体收入,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罗庄区主动对接省、市文化扶贫政策,加强与贫困户衔接,建立脱贫需求台账,增强了文化扶贫针对性。认真落实有线电视优惠政策,对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免收收视费。定期更新农家小书屋农业、科技以及种养植类图书,利用文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贫困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实用的致富信息。组织贫困户参加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等专项培训,让贫困户从草柳编、石雕、面塑、布艺、陶艺等非遗传承中,学到了致富才艺,找到了致富门路,纷纷参与到小微文化企业加工、制作和运营中。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