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马头镇:"三方给力"鼎起文化建设新格局

2018-01-03 08:49:00 来源: 临沂日报 作者: 周宝云
play
" />

  临沂郯城县马头镇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努力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突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倒逼文化“三方给力”,真正把社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到处呈现出文化特色与经济繁荣的新景象。

  借力撬动社会资源助村级文化建设

  马头镇坚持文化与经济工作统筹兼顾,协调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去年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群众积极踊跃捐款400多万元,没让政府出一分钱,创办了10个社区67个村级文化公益事业,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如何解决群众文化活动匮乏问题,马头镇借力撬动社会资源助推村级文化建设。镇里财政不是十分宽裕,党委政府“一班人”身体力行,分片包村,深入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村里的事自己办。10个社区67个行政村的群众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地的让地、有力的出力,文化广场建设各具特色。马南社区梁楼村农民王绍明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听说村里建文化广场缺钱,专门乘航班回乡参与捐助活动,一次性拿出3万元钱,也是该镇捐资最多的一位。

  尽力挖掘乡土人才拓展文化领域

  马头镇是郯城的经济文化繁荣中心,乡土人才层出不穷。由于受经济大潮冲击,不少人忍痛割爱改行,文化活动一度冷落萧条。

  马头镇党委政府把抓好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组织了20名年轻公务员作为文化联络员,对10个社区67个行政村的群众文化工作的需求进行调研。没有文化广场的村拆除村委大院进行改建,实行24小时开放制。并将乡土文化艺人逐一登记造册,开展有益活动,使丢弃多年的“手艺绝活”动起来,现代广场舞跳起来,不脱俗的秧歌队扭起来,喜庆锣鼓队敲起来,乡土艺人忙起来。许多群众从原来的“配角”观众变为登台的“主角”,让一些具有马头古镇特色的文化艺术得以经久不衰,独树一帜。

  “郯马五大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新儒主动召集爱好者成立传承班,经常组织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挂门笺子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高册村张乃苍是手工制作的传承人,根据时代变迁和各行各业的特色需求,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佳作。

  马头镇是第一个被授予临沂市“诗词之乡”的乡镇,2003年创办首家乡镇级社刊《沂河诗草》,发展社员400余名,出版13期,发表作品5000余首,为推动文化惠民起到积极作用。

  全力推进特色旅游凸显文化经济

  古镇马头相传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地处沂河岸畔,以水陆交通为主,商贾众多,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两者齐头并进。如今,马头镇把历史文化与经济繁荣巧妙融合,特色饮食与文化经济强强联手,凸显出文化经济的地位。

  “古郯八大景”之一的沂河春帆美景,犹如一飘带环绕古镇,令水运码头增姿许多。贯穿南北的幸福河,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之美。

  饶有兴致来到千年古镇,映入眼帘的是马头古镇外观样貌,繁华的古街闹市目不暇接。若想真切体味一番古镇马头,那就去郯马民俗文化馆瞧上一瞧。该馆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明厅、水运文化厅、商贸文化厅、民俗文化厅、美食文化厅和未来发展厅六大部分,再现了古镇马头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经济繁荣。

  跨入北水门是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旧址,创建于1929年10月,刘之言在这里成立鲁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如今被列入全市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

  “赶马头大集,品鲁南小吃”。远处眺望,小吃一条街的小木屋、仿古建筑、戏楼茶楼相得益彰,餐饮美食与文化艺术在此得到有效融合,古风古韵别具特色。

  “春秋战国郯子娘,采莲游湖欢唱。乾隆遥看十三省,就此乘舟赴苏杭……”就是流传在采莲湖畔的一首歌谣。顺着幸福河向南便进入采莲湖社区田园综合体,上万亩的莲藕种植基地景色壮观。盛夏花期,万绿丛中朵朵荷花若隐若现,飘香四溢,游客纷至沓来,徜徉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乡村美景中不愿离去。

  临沂日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高军 徐利芹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