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乡村振兴萌动银杏之乡 乡村生活越来越好

2018-03-12 11:58:00 来源: 临沂日报 作者: 周宝云
play
" />

  人勤春来早,节后人更忙。正月初九,新年的鞭炮声犹在耳边回响,临沂郯城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龙之翼棉鞋厂早早贴出了招工简章,“因扩大生产规模,本厂招聘上鞋工8名,翻鞋工1名,并有大量零活外包,常年上班,没有淡季”。

  今年30出头的棉鞋厂老板孙小龙介绍,高中毕业后,他和家乡的打工大军一起远赴浙江,一度干到了车间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2016年,夫妻二人回乡创业,起步虽然艰难,但现在厂子已小有规模。“去年我卖了10万双棉鞋,在我这干活的平均每天收入200元左右,就连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在我这拿零活干,一天也能收入三十五十的,也算是给精准扶贫作贡献了吧。”孙小龙说。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没想到在家乡也有诗和远方。”春节庙会上,一位扫码送花的美女道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我赶庙会既不买也不卖,我在家里开了一个婴幼儿护理保健的实体店,凡是扫我二维码的游客,我都送她们一支鲜花,因为她们是我潜在的客户。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家乡的机会一点也不比外面差。”

  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种植面积2万多亩,百年以上银杏古树3万余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人通过销售银杏果、银杏叶、银杏苗逐渐走上小康之路。2013年之后,由于银杏苗木、果叶价格断崖式下跌,年轻人纷纷外出发展,寻找商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改变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乡村的人气更旺些。”对于乡村振兴,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舒永军有他的认识,“我理解的乡村振兴,就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域旅游、美丽乡村、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四个规划”,以“旅游+银杏”“旅游+温泉”“旅游+养生”为核心,打造集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银杏温泉养生示范区,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把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回来”,让愿意在农村干事的人更有信心。

  种田大户丁强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他在沂河岸边流转了50亩耕地,当起了职业农民。去年搞银菜间作,在银杏苗圃里种植生姜,不算银杏树的增值,银杏鲜叶卖了2万多元,生姜收入10万多元,这和他外出打工挣的差不多,却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人气是真旺。”大棚草莓种植户马士羽乐得合不拢嘴,“春节期间,街上全是人,到我大棚采摘草莓的都挤不动,不用我伸手,15块钱一斤,游客还疯抢。”年轻人“回来了”,城里人“进来了”,学习经验的人“过来了”,据了解,仅滩头社区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已达200多人。

  而更大的转变却在各村悄然萌动。高新路两侧,古色古香的民宿正一幢幢改造建设,从前斑驳的墙壁装饰一新,描绘出一幅幅水墨画。丁沟社区村外排水沟周边的小桥、流水、绿树别有一番韵味,黄村、西滩头村、孙埠村,由群众自发捐款安装的路灯星罗棋布,成为游客眼中最美的烟火。小村庄变身“大景区”,村民房前屋后多了“大花园”,网友“浅时光”在朋友圈反映:去年在郯子路相亲时还是一条4米宽的乡村路,今年回来就变成15米宽带路灯的景观大道了。

  富和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在中鲍村村民孙四翠眼中,美丽乡村建设正广泛调动着全体村民的积极性,成为强农、惠农、助农的重要推动力,既撬动了乡村旅游经济,也扮靓了新时代农村的样貌,让城乡居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乡村治理的文明风气也在涤荡着村庄,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惊蛰过后,鲁南大地春风渐起,春意正浓。从生产到生活,火热的场景,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省党代表、中鲍村党支部书记倪凤英充满期待:土地、钱、人等要素不断聚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今后,农村人的生活、教育、医疗条件将和城里一个样,孩子就近能上好学校,老人在村里享受好医疗,老百姓办事讲法治、讲民主、讲文明,同心协力建设家园,乡村生活会越来越好。

  临沂日报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禚艳华 王进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