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东汉史政家荀悦在《申鉴·俗嫌》中这样写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意为从政之道,重在实干,不听动听的话语,不采取投机的方法,不谋取外在的名声,不做虚伪之事。但时下有些领导干部,乐“采华名”、喜“兴伪事”,不但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甚至让自己身陷囹圄。
之所以出现“采华名”“兴伪事”的怪象,根源在于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好大喜功,心里装着自己的“小九九”,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论语》中有一场孔子与弟子子张关于“闻”和“达”的对话,是对这种追求“虚功”和“面子工程”干部心态的最好注解和剖析。在孔子看来,“闻”和“达”是相对的,“达”者是正直而讲信用的,重在内涵。“闻”是虚名,向外的。如果做官的人只追求表面光环,那么其定会想方设法骗取名望。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和手段也需要健全。如果考核流于表面,那么“采华名”“兴伪事”就会瞒天过海,甚至得到“肯定”和“推广”,与群众的期许就会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出自《韩非子·难言》 )。要消除“采华名”“兴伪事”的怪象,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扎扎实实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显功的同时,更要在做潜功上发力,人民群众哪方面不满意,就在哪些方面下苦功,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利好长远的事情,功在千秋,让人民群众长期获利。
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在“闻”和“达”间做出正确取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个人利益事小,群众利益最大。干事创业,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害人害己,在追求“面子工程”中最终迷失了自己。
要改进考核方法,不断丰富考核手段。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群众的满意度是考核的关键,群众的监督和考核的科学化,最终会让“采华名”“兴伪事”的怪象无处遁形、没有市场。(通讯员 刘清山)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