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功的“官德”

2023-11-29 20:03:0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清山
play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非常看重以德修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出自《论语》)。“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出自《荀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在朝廷上坚守“官德”,当众与皇帝据理力争的官员寥若晨星。魏征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就在于他屡次“死谏”表现出的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官德”。其实,在魏征之后,武则天执政时期,也出现了一位敢于“犯上”有“官德”的清官,那就是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徐有功。

  徐有功,出身于官宦世家。正直勤勉,知书达理,后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了仕途。公元690年,入朝为官,任司刑丞。时武后执政,因惧怕众官不服、民众造反,兴商纣之风,重用酷吏,滥施刑罚。一时哀声遍野、人人自危、民怨沸腾。为此,“芝麻官”徐有功多次在朝廷上“面刺”武则天,指责酷吏令人发指的恶行。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犯案入狱,与其有过交往的一位官员,被屈打成招,定为同谋。群臣为了在武则天面前一表忠心,皆建议处死这位官员。徐有功却发现此案疑点甚多,提出了相左的意见。这让武则天大发雷霆,众人多俯首贴耳、战战兢兢,而徐有功却毫无惧色、从容自若的替那位官员辩护。徐有功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的辩辞,让武则天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最后只能免去那位官员的死罪。

  徐有功展现出的“官德”,被广大贤能和群众称颂,但由此也成为了酷吏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位名叫皇甫文备惯用酷刑的官吏,在圣上面前诬蔑徐有功背叛朝廷。武则天遂将徐有功革职。时隔不久,皇甫文备违反法纪被下入大牢。圣上竟然起用徐有功,让他负责查办此案。面对武则天赐予的 “报仇”机会,徐有功严格按法纪办事,没有难为皇甫文备。这让他的下属大惑不解:此人昔日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你怎么可以轻易放过他?徐有功正色回答:我岂能因私仇而损坏国家的司法公正呢?众人皆叹服。

  公元693 年,发生了一起庞氏案。庞氏原是德妃的母亲,德妃被武则天处死后,庞氏伤心过度,卧床不起,疑为被鬼缠身,在家作法驱鬼。有人告到武后那里,说庞氏在咒武则天早死。武后大怒,要处死庞氏。徐有功听闻后,冒死前去劝阻。有佞臣在徐有功走后,乘机火上浇油,建议武后把徐有功与庞氏一并处死。徐有功同朝有位好友,得知这一消息,慌慌张张去告知徐有功。徐有功听后镇静自若地说:世上每个人都是最终要死掉的!一直想找机会“修理”他的武则天随即召徐有功进殿问罪:听说你最近断案多有失误,该当何罪啊?徐有功从容作答:失误,只是我的小错;而好生,则是圣上的大德啊!武则天久久无语,在心中感叹徐有功忠勇的“官德”,并免去了庞氏的死罪。

  随后多年,在恶吏谗言的轮番轰炸中,武则天多次查办徐有功,甚至想要了徐有功的命,但在寻找“罪证”的过程中,不仅证明他无罪,反而发现他“官德高尚、功勋卓著”。并且徐有功在朝廷、百姓中德高望重,武则天慢慢转变了对徐有功的看法,当时大兴的酷刑之风,因为徐有功的存在,也有所收敛。

  武则天对徐有功态度的根本转变,使得他在官场上虽然险象环生、起起落落,但得以善始善终。从政数十年,纠正冤假错案无数,挽救了上万条无辜生命。徐有功死后被朝廷追赠为大理寺卿,后又被追封“忠王”,表彰其“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的功绩,他也得以名垂青史!

  徐有功的“官德”,对于当今广大党员干部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共产党人的官德,就是“为民、务实、清廉”,不搞那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作者 刘清山)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曲欣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