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精准扶贫先补“文化钙”

2016-09-13 16:3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沂水县,按照“扶贫先扶智、精神物质一起抓”的思路,主打“集团作战”,文化扶贫路线图愈发清晰,扶贫成效逐渐显现。

  扶贫先扶智

  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地区民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沂水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方面多方发力,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基层群众精神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眼下高桥镇于家方庄村的菜农们正不亦乐乎地采摘着各种蔬菜,丰收的景象让农民喜上眉梢。由于菜农的技术好、菜品质特别好,受到市场追捧。菜农之所以掌握先进的种菜技术,离不开高桥镇开展“扶智”工程。

  高桥镇围绕“建得起、用得上、推得开、可持续”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村级农家书屋和多功能文体广场,深入了解和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丰富和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不仅能让群众提高思想素质和职业技术,而且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群众的重要窗口、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引领群众的重要阵地。

  同时,高桥镇大力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依托现有的远程教育场所作为文化设施网点,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文化扶贫整体规划,建成高标准集教育培训、道德讲堂、人口学校、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室,举办各类培训班,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切实解决好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

  扶智为脱贫

  “这里该用什么颜色好?”“我觉得黄色好看。”“用绿色也挺漂亮的啊。”高桥镇新大洲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一群妇女正商量配色。手绣是高桥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该镇沭水南岭村,多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高桥镇立足自身优势,联合新大洲公司,依托资源优势,成立手绣扶贫车间。为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既搭建了精准扶贫新平台,又传承了手绣艺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院东头镇凭借着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起旅游文化特色村,助力整体脱贫。桃棵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说:“现在桃棵子村正在申报成立山东红嫂故里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后将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实行专业化运作。现在可能我们只是让外地游客在这里赏景、住宿,品尝野菜、笨鸡等农家饭。下一步,我们还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现在初步想法是发展沂蒙布鞋、小米、高粱、生姜加工等15个品牌,不仅让游客吃着,还要让游客带着。”

  脱贫乐民心

  跳舞、健身、嬉戏……每到傍晚时分,诸葛镇刘家河北村文体小广场上就格外热闹。“原来一到晚上路口巷子里漆黑一片,村民都没处去。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小广场,体育器材都配全了,大伙儿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武大爷边锻炼边高兴地说。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文化骨干缺乏、群众“不会乐”的问题,沂水县着力培养文艺骨干、培植文艺团队,依托村文化广场,打造了一支支“永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乡村,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发生喜人变化,让凝心聚力共谋发展蔚然成风。

  同时,沂水县加大服务帮扶力度,配强一站式服务队伍,联合团委、妇联、农技、卫生等部门志愿者开展“三下乡”等系列惠民活动,文化扶贫在沂水县已经多点开花。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扶助,而贫困村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扶持。现在,沂水县通过文化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文化扶贫工作特色突出,精准定位切入;实施强基工程,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人才战略,激发内部活力;强化平台建设,加固工作载体;深化产业融合,盘活存量资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刘译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