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的沂水实践:文明乡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2018-05-25 14:36:00 来源: 临沂日报 作者: 庄琳 田宝宗 李蒙生
play
" />

  在2017年下半年全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中,临沂市沂水县取得了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的佳绩。该县综合施策,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通过乡规民约等方式,让文明乡风吹遍沂水乡村每个角落。

  如何让农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沂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沂水县把实施殡葬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移风易俗的关键一环。对具有沂水户籍、在沂水去世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使用费全部免除,由县财政承担,把免费殡葬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向全民供给,让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彻底解决了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的问题。

  近日,沂城街道冯家庄村82岁的老人李纪修去世,下葬在跋山公墓。在老人的卧碑前,前来吊唁的人佩戴白花、黑纱,鞠躬默哀。这种简单的葬礼在沂水县实行殡葬改革以后渐渐蔚然成风。目前,全县已有7770余户居民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自愿将旧坟迁入的2317人。自2017年7月1日全县110处公益性公墓建成后,实现了逝世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

  “近年来,在农村,一些不良风气蔓延,比如丧事大操大办,墓地位置、棺材档次等都要攀比,总花费六七万元甚至更多。这些现象,群众极度反感,但一家一户无力改变。我们实行殡葬改革,就是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地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通过实施的效果来看,老百姓是普遍认可的。”薛峰如是说。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让这项普惠性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沂水县各级干部进村入户,为群众算起多笔细账。一是经济账,去年由于公墓集中开建,县财政需投资5000万元左右,以后每年需要投资2000万元,却可为群众每年节省2个亿,户均可节省90%的费用;二是土地账,散葬坟头大约占地10平方米左右,一亩地只能建20处墓穴(按双棺算),每年需占用土地300亩左右,而建设的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每年仅需20至30亩地即可满足全县逝者安葬需求,相比过去节省了约90%的土地;三是资源账,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至1.5立方米木材,如果进公墓安葬,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一笔笔民生账,算得群众口服心服,入公墓打开了局面,“厚养薄葬”的观念在老百姓心目中渐渐扎下了根。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不可或缺。‘里子’实才能‘面子’光,殡葬改革既让所有逝者一个标准、一个待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让移风易俗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有了乡风文明的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也一定能顺利实现,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一定越来越强。”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本开说。

  沂水县把“殡葬全免费”作为一项民生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保障,使之成为真正的普惠性民生工程,回应了群众关切,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也找到了移风易俗的关键点、切入点,有效推动了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同时,此项改革也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威信,极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沂水县的殡葬改革,更好地解决了“逝有所安”的问题,让逝者有安身之所,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走好人生最后一步。

  庄琳 田宝宗 李蒙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