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职教人” ---临沂职业学院派驻沂水县诸葛镇河西村第一书记张瑞军

2023-07-13 16:53: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峻豪
play

  大众网记者 刘峻豪 临沂报道

  “听说咱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是的,还是个学校的老师呢,不知道怎么样”。

  这是2021年10月河西村两位村民的对话。

  现在河西村里有了这样的声音:“村里有了第一书记真好,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群众口中的第一书记就是临沂职业学院派驻沂水县诸葛镇河西村第一书记张瑞军。提起张瑞军,还得从他的驻村过程说起…

  为农情怀,走上了乡村振兴的路

  2021年10月,张瑞军被选派到沂水县诸葛镇河西村任“第一书记”,成为市派第五轮第一书记中的一员。

  2021年9月张瑞军得知市委组织部选派第五轮第一书记到农村帮扶工作时,他毫不犹豫报了名。有人问张瑞军,你为什么放下城市学校生活去农村干第一书记呢?张瑞军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生活的不容易,更知道农民对农村发展的渴望与期盼”。张瑞军对农村这片热土饱含深情,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后,张瑞军发现: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来了,有了干第一书记的想法和冲动,愿意回到田间地头,同父老乡亲们一道,和百姓群众一起,为群众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尽一份心,出一份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做好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张瑞军心里没底。让张瑞军更没想到的是被分配到沂水县他的老家原籍任职第一书记。张瑞军的心情忐忑不安起来,思想上也有了压力。一点农村工作经验也没有的张瑞军在老家人面前干第一书记,干不好怎么办,有什么差错怎么办,那不是给老家人丢脸吗?张瑞军整整两三个晚上没睡好觉,思来想去,事已成真,没有退路,硬着头皮干吧。为此,张瑞军在驻村之前就为干好第一书记这份工作做了些预备功课。先后向市派前几轮“第一书记”请教经验,提前到驻村熟悉环境,仔细研读了省市县有关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文件。

  用情用力,乡村振兴路上照亮百姓回家路

  2021年10月9日是张瑞军驻村报到的第一天,当镇党委工作人员介绍张瑞军是来自临沂职业学院的第一书记时,在一边的群众自言自语的说:“学校的老师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群众的话像一块石头砸到张瑞军的心里,也验证了张瑞军之前的担心,说明群众对他不认可,不信任。怎么办?怎么干?怎么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了张瑞军当时面临的最大考验。驻村的第一个晚上,和一起驻村同事一起外出散步发现,河西村东临省道韩莱路,过往重型运输车辆很多,村里大多是留守儿童老人,夜晚一片漆黑,出行极不方便,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夜晚有盏明亮的路灯多好啊。张瑞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联系沂水县交警大队对村民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科普教育,用最快的速度安装了标志牌、限速牌、爆闪灯等交通安全警示设施。在接下来的逐户走访中发现,河西村安装路灯是群众多年期盼的事,老村支书徐学怀对张瑞军说:“我们村能安装上路灯的话太好了,但是得花不少钱啊,张书记你尽力就行了,我们村没有路灯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就这一句话启发了张瑞军,这不就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吗!要把这件事作为开门第一件事来做,来个“开门红”。经勘察预算,老支书说得很对,河西村要安装路灯得花几十万元啊。钱从哪里来,首先想到的是派出单位,第二天张瑞军就回到派出单位汇报驻村安装路灯事宜,学院党委书记刘磊非常支持,刘书记说:“虽然学校经费紧张,这事必须支持,尽快办好,学校给予三分之二的资金扶持,让老百姓过一个亮堂堂的春节”。有了三分之二的钱,剩余的三分之一哪里来,成了张瑞军必须自己解决的难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到县直部门争取支持吧,接下来一段时间他奔波于驻村和县城之间,十几天的东奔西走寻求支持,收获甚微,筹集十几万元钱真难啊!此时他的心似乎凉了。2021年10月20日傍晚,为了筹集安装路灯款项,张瑞军和驻村同事奔走了一天从县城返回驻村的路上,想起回村还没有饭吃,途经卖肉铺,于是想卖二斤排骨回去犒劳一下吧,肉铺老板称完排骨时张瑞军说:“您能不能把排骨给剁一下”,老板说:“天这么晚了,你回去自己剁一下就是,谁家还没有个斧头”,情急之下他说:“我是第一书记,住处真没有斧头”。这时,在旁边的老板娘说:“您是第一书记啊,第一书记都是为咱老百姓做实事的,是好人,快给剁剁吧”,老板麻利地给剁完了买好的排骨,张瑞军不知说啥好了,说了声谢谢,上车发动了车子。这时,老板娘说:“第一书记,天黑了,您慢慢开车”。这句话犹如一股 “暖流”流到张瑞军的心里,回驻村的路感觉也近了不少┈老板娘的一番话给了张瑞军很大的鼓舞,第一书记在老百姓心中是有位置的,一定不能辜负第一书记的称谓,只要是为老百姓做实事,老百姓都会说好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张瑞军筹足了安装路灯的全部款项,驻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97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工作,路灯亮起来的第一个晚上,村民就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相互传递着:“我们村安上路灯了,还不用费电,真亮啊”。从此,村民们对张瑞军认可了,把张瑞军当成了自己人,张瑞军的话村民更加相信了,驻村工作局面一下子打开了,真可谓“一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了百姓的心。”

  张瑞军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河西村1056口人,没有村卫生室,村里许多留守老人看病很不方便,吃药打针需要到5里路以外的邻村就诊,5里路对正常人不算什么,但对老人和病人来说却很难,必须依靠他人才能实现,个别老人甚至错失治疗良机。张瑞军想给村里建一个卫生室,和村支书李富生交流此事时,村支书说:“村里也曾经申请过建卫生室,但是没有办成”。张瑞军暗中决心:成立村卫生室这更是群众的期盼,这次必须办成!成立村卫生室不是有钱就能成立起来的,村庄卫生室布点有规定,场所布局要求严格,还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更需要办理相关手续等等。说干就干,他和同驻村同事、村支书一起多次到镇党委汇报成立卫生室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村民的期盼程度,争取到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后,又奔波于驻村、镇卫生院、县城三者之间,到县卫生部门汇报,咨询相关政策、办理流程等;联系镇卫生院领导到驻村实地规划场所建设,卫生室内部布局,医疗设备配置等;回派出单位联系了卫生室用铁床、被褥等;到县相关医疗器械部门争取了消毒锅、恒温箱等医疗设备捐助。卫生室已具备开办条件,专业的医务人员成了问题,村里没有学医的人员,怎么办?了解到临村有一个女医生非常合适,但人家有自己的诊所,正常开展门诊工作,不愿意到几里之外的河西村卫生室工作,并担心刚成立的卫生室业务量不足影响收入,他和同驻村同事、村支书一起多次找到本人做工作,承诺只要她到河西村卫生室工作,会提供一切方便,还找到她的亲戚、熟人帮助做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医生被张瑞军等人的真诚打动了,终于在2022年6月2日那天同意了到河西村卫生室工作。河西村卫生室全部筹备工作历时三个多月,在2022年7月27日正式开门营业。开业的那一天,卫生室的院子里来了很多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个个喜笑颜开,邢玉树老人激动的说:“俺村终于有了卫生室,这是俺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家门口就能看病了,真是救命站啊!第一书记是好人,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此时,张瑞军激动的眼泪在眼眶里连连打转。

  驻村驻心,“职教人”成了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从学校到乡村,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尽快转换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找到工作切入点呢?张瑞军两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靠近老百姓、走进老百姓心中,掌握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和老百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彼此的心才近了,老百姓才和你讲真话、说实话,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驻村这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经历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张瑞军用他执着、无悔、勤奋的书生意气,镌刻出一幅俊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脚踏泥土,耕耘大地,静待收获。他在驻村日志里写道:驻村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更加深切感受到农村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深刻理解了“第一书记”的使命与价值。张瑞军决心要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为民服务的“勤务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