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龙家圈街道李庆亮:小桑葚带动共富大产业

2024-05-23 15:46: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马进
play

  初夏时节,小满刚过,空气中的热流开始躁动起来。此时,沂水县在龙家圈街道小匡庄村李庆亮的桑园里,有一种美味正在肆意成熟,一株株、一簇簇、一串串、一颗颗,红的似火、紫的如霞,散发出诱人的果甜香,与翠绿的桑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红绿相间、和谐静美的田园画卷。

  李庆亮,沂水县龙家圈街道小匡庄村人,2012年从威海回到家乡,流转本村土地35亩种植桑树,到目前,种植规模已扩大到80余亩,李庆亮注册成立了沂水县葚亿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发展桑园种植300余亩。每到农历五月,随着小匡庄的桑葚“由红变紫”,总会吸引一大波“舌尖上的”游客来此采摘尝鲜,满足味蕾的同时,也走进乡村、亲近大自然。

  桑葚,又名桑实、黑葚、桑果,果实中含有葡萄糖、胡萝卜素、维生素、苹果酸、磷质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蛋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明目安神、润解肠燥等功效,又因桑树生长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所以桑葚是纯天然绿色的果中珍品。

  “成熟期每亩地可采摘桑葚果2000斤,按照市价10元/斤计算,1亩地的桑葚可实现增收2万元,如果算上游客采摘收入,1亩地可增收2.2万元。”据李庆亮介绍。新鲜成熟的桑葚果虽然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但不易贮存、不耐运输,时间一长就会坏掉,为了不让桑葚成为“一时之鲜”,李庆亮和其他种植户将采摘销售剩下的桑葚进行晾晒、烘烤,制成桑葚干,“食用桑葚干不仅能起到补血的功效,还能减少癌细胞形成、阻止血液中的血栓形成,也可以直接泡水喝或与多种粥类食材一起煮粥食用。”李庆亮说。除了制作桑葚干,李庆亮还与福东海、张裕合作开发了桑葚饮料和桑葚果酒,注册了“葚亿红”“葚亿轩”桑葚酒品牌,这些都进一步延长了桑葚产业链条。

  除了桑葚,桑叶也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它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制成桑叶茶饮用,具有降三高、去肺热、治疗风热感冒等功效。

  李庆亮通过外出学习制茶工艺,大胆探索、反复试验,进一步改良了采叶、蒸青、揉搓、干燥等制作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李氏桑叶茶制作法,并注册登记了小叶霜桑茶商标,目前,年可生产桑叶茶1500斤,主要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曾多次代表参加地方性和区域性农产品展览会。

  “其实,不管是桑葚,还是桑葚酒、桑叶茶,这些也都只是副产品,说到底我就是个做纸的、做桑皮纸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初衷和本心。”李庆亮说。原来,李庆亮是李氏桑皮纸第21代传承人,李氏桑皮纸自清代传承至今350余年,采用沂蒙山腹地优质桑皮为原料,坚守取皮、碾压、蒸煮、拣皮、捶捣、切细、洗浆、抄纸、揭帘、晒纸等10个流程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成纸纸质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吸水不腐、久存无蚀、运墨自如,被称为造纸中的“活化石”,可保存千年不褪色、不变形,尤长用于书法绘画,为清代以来书画名家所青睐。

  为传承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李庆亮于2012年回乡创业,投资500万元创建沂水县墨林桑皮纸有限公司,占地15亩,建有桑园、桑皮纸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展馆和体验区,现有生产线2条,年生产桑皮纸40万张,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吸纳本村及周边50余人从事手工制作、实现就业增收。2021年李氏桑皮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文旅厅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入围“山东手造·优选100”,在2022第十四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正是李庆亮十余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坚守与传承、弘扬与创新,才得以让李氏桑皮纸这项古老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并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带动实现产业增收、共同富裕,李庆亮也因此被评为“第一届山东手造工匠”、临沂市优秀鸿雁人才,并被推选为沂水县新联会会员。

  下一步,李庆亮将继续秉持“把非遗做成产业才是最好的传承”理念,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古老技艺,乘着百千工程和乡村振兴的东风,把桑皮纸非遗产业做大做强,让“活化石”绽放时代光芒。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何孝强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