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播技术和新舞蹈技术在《舞蹈风暴》实现了双向合流

2020-12-12 17:42:0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play
" />

  《舞蹈风暴》第二季开播至今,可谓在各大平台刷足了存在感。节目获得了CSM城域、欢网、酷云同时段频道第一;对年轻观众尤其有号召力,在70后到00后之中,同时段收视第一。如此高的收视,在舞蹈类电视节目中实属例外。不依托导演组的“剧本”博眼球,不借用评委的“舌战”来制造话题,《舞蹈风暴》通过新的电视舞蹈制作理念,将一众极为出色的专业舞者推至节目的环形舞台,让一位又一位舞蹈家走进了大众视野。

  短篇却不碎片,像隽永的舞蹈寓言

  看过《舞蹈风暴》的观众都会发现,舞蹈清一色是短篇,时间被精确地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其时长恰好等同于经典芭蕾变奏。这个时段是演员体能最充沛的时刻,浓缩了“华彩动作”,展现出舞者充满锐气的一面。

  虽说是短篇,《舞蹈风暴》中的作品却又不是“碎片”式、残缺不全的侧影。就拿休斯敦芭蕾舞团首席舞者陈镇威的表演来说,他的舞蹈像一则简短、隽永的寓言,表现了无脚鸟的一生,不断地飞翔,不断地振翅,这何尝不是舞者为艺术付出的写照呢?

  据不完全统计,艺术作品的时长与观众评价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变。比如,对电影的评分,超过两小时的电影,普通观众较少给予好评。而舞蹈或者舞剧,在时间轴上跨度长的做法,是一种惯例。舞剧的历史自15世纪开始,那时舞蹈以歌剧的插舞形式呈现,歌剧时代的舞蹈往往一演就是数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启蒙运动后,在诺维尔等舞蹈家的倡导下独立出歌剧的舞剧,仍然保持着原先的时间长度,那时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还常以鸿篇巨著为美。如今,随着生活方式改变,观演方式也随之而变。信息的“内爆”时代在上世纪已经到来,现代人更加适应短时间吸收密集的信息,这种思维习惯,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对戏剧、动作的审美之上。在艺术作品的接受中,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短期获得更多被动地“卷入”作品的次数。

  如果把舞蹈看作一个信息的集合,那么其中的信息点,就是作品中的高亮动作,雕塑式的造型,还有情感的输出表达。如果两个信息点之间间距过长,就会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国际上,众多一流舞蹈团都开始在演出季中减少长篇幅的场次,取而代之的是中小型的舞蹈作品。

  回到节目当中,观众所看到的几乎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有编排目的,或是精美的造型,或是充满表现力的举手投足,或是舞伴间默契的相视一笑。极少出现类似传统舞剧中,主角静静地站在原地,数秒乃至数分钟无任何动作变化的桥段。

  以题材、舞种的内在融合打破表达界限

  前两年,海外有个《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电视舞蹈节目,成为了不同舞种、不同题材的熔炉,众多参与其中的舞者成为了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明星。《舞蹈风暴》吸收借鉴了其兼容并蓄的理念,邀请各舞种的优秀舞者同台斗舞,类型包括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街舞、国标舞、甚至稍有些骇人听闻的“折骨舞”;题材涉及IP改编、东西方故事、古典的现代的人和事、异想天开穿梭时空的想象……迥然不同的作品,在环形舞台上各有千秋。芭蕾巨星谭元元的舞蹈《归来》当中,编舞者改写了20世纪时米歇尔·福金为巴甫洛娃创作的作品。这支舞蹈里,编舞者为谭元元量身定制了独有的舞蹈语言,轻颤的身躯和细腻的足尖步伐,由世界级的舞蹈大师呈现,如同现代版的天鹅,轻盈优美,精致优雅,徐徐展翅,翩跹归来。

  创作者的多元舞蹈经历,也带给《舞蹈风暴》多样的风貌。比如胡颂威,曾经在上海舞蹈学校学习中国舞,后又在新加坡留学,与众多国际知名舞蹈编导合作。他为辽宁芭蕾舞团创作的作品《第八个故事》,其中使用的经典电影配乐本就是一个大IP,悠扬的音乐甫起,观众被带入到情境之中。胡颂威自第一季开始就为舞者编舞,他为辽芭王占峰、敖定雯创作的舞蹈,还邀请了国际芭蕾舞界的超级明星丹尼尔·西姆金助阵。他的编舞既有西式的几何造型,又很符合国内观众的审美,蕴含内在情感的张力。时而洒脱,时而诙谐,不完全表露锋芒,但又在造型上尽其所能编排出让人惊叹的舞姿。

  戏剧、音乐与舞蹈汇聚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合力推动作品的高潮

  如果说舞蹈是一种用动作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语言,那么技巧就是形式的凝炼和升华。当前已经不再是舞者仅凭做出“拉拉提”的后翻动作,就会赢得满堂彩的时代了。纯粹的炫技或者拙劣的技术呈现,往往会让观众觉得“l ow”。《舞蹈风暴》作为带有竞赛评分性质的节目,舞者在多数作品中的技巧处理都非常合理。如上海芭蕾舞团郭文槿表演的作品《魅》,打破常规,运用了中国舞“翻”的技巧,符合“野性”的主题,没有违和感。

  出色的技巧华彩段落的特点,在于戏剧、音乐与舞蹈本身“三元素”同时引爆。戏剧的情节点、音乐的重音重拍、舞蹈的精彩技巧,集中在同一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戏剧、音乐与舞蹈合力推动作品的高潮。

  “风暴时刻”的加入,使得戏剧、音乐、舞蹈之外,又增加了新技术媒介,从而成为了“四元素合一”。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电视舞台的媒介,既是创作者构思的延伸,也是观赏者感官的延伸。据悉,每次在录制之时,舞者都会提前与拍摄组沟通最希望透过镜头慢放、停滞的标志动作,这实际上也是再次构思和呈现的过程。从创作、表演,再到摄制沟通,在荧屏上展现作品,形成了《舞蹈风暴》名副其实的“三度创作”。

  电视舞台的媒介也是观众在剧场中无法观赏的视野的补充。在剧场中所有的技术和表演都是稍纵即逝的,但通过百余台超高清摄像机进行动态捕捉,能让华彩段落慢进慢退,瞬息凝滞。360度的拍摄机位,打破了传统剧场“以静观动”的固定模式,形成了一种“动态观摩”的新媒介艺术观赏模式。媒介改变,内容也随之改变。观众的位置是“全角度”的“上帝视角”,与以往不同的接受内容是,在《舞蹈风暴》之中,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舞者的肌肉线条、表情的张弛,甚至流淌在全身的汗珠,淋漓尽致地将舞蹈的美,展现到一丝一毫的细腻度。

  电视舞蹈的制播技术不断演进,与之同步的是舞蹈领域本身在迅速地进步。篇幅的选择裁量,题材的拓伸、表演-观赏模式的突破……舞蹈家们正在为挖掘新的艺术可能性作出努力。当新的制播技术和新的舞蹈技术双向合流,“风暴”后,未来电视舞蹈还将再掀起让人叹为观止的新浪潮。

  (作者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振彬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