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派驻莒南县坊前镇大刘家岳河村第一书记徐涛: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柴

2020-05-12 08:35:00 来源: 沂蒙晚报 作者:
play
" />

  2018年,第一书记徐涛进驻莒南县坊前镇大刘家岳河村时,丰满理想与骨干现实的差距没有动摇他的信心,反而更燃起了他在村子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入村两年来,市财政局派驻大刘家岳河村第一书记徐涛,紧紧依靠临时党支部和坊前镇党委、政府,紧密团结村“两委”成员,严抓党建,帮扶产业,为大刘家岳河村乡村振兴大发展添柴助力。

  建强党建,落后班子成了“排头兵”

  2018年4月,市财政局派驻大刘家岳河村第一书记徐涛,带着干下一番事业和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添一把柴的抱负,走进了莒南县坊前镇大刘家岳河村。来到村子,他才发现,有些问题比他想像得要突出一些。

  此时的大刘岳河村,已经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队伍老化,长期没有支部书记,党群、干群矛盾较为突出。“之前几任村干部都没有做好,来帮扶的干部能对村子真正上心吗?”徐涛进村之初,也听到不少质疑的话。“难道就这样无所事事混两年回去吗?”徐涛暗暗下决心:“既然组织派到这里来,就要踏踏实实干两年,让村庄变个样,让老百姓知道共产党员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富村子,先要强班子。为此,徐涛所在的工作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党员户门前悬挂标示牌,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包8-10户群众,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建立党员卫生区制度,将村内主要公共场所划分成网格,由村内党员专人负责管理。通过组织“两委”成员、党员到先进村庄参观学习,对标先进,查找自身不足,拓宽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更好地服务群众和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健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专程赴沂蒙革命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强化后备力量培养,经过周密准备,按程序推选了6名入党积极分子,并于2019年11月从中接收了2名预备党员,破解了村里12年未发展党员的困局。

  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村里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在2018年综合考评中,村子从2017年度全镇56个村倒数第1名,跃居至全镇第9名,并获得全镇农村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夯实基础,村容改善“美”起来

  过去的大刘家岳河村,用村民的话形容就是“晴天路不干,晚上靠手电,天上蜘蛛网,垃圾堆成片”。入村后的第一天,徐涛在入村摸排时听到村民吐槽:“看看俺村的路还是路吗?”村民不经意的话语让徐涛觉得,如果不尽快解决好村民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村民就不会真正信任和接纳第一书记。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徐涛和搭档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任职计划并公示。开弓没有回头箭,随后的日子里,他们马不停蹄地跑项目,争取资金,联系相关单位……入村第4个月,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晚饭后,村民们时常坐在路灯下,拉着呱、聊着天,点点的灯光,驱走了困扰他们心头许久的困顿;入村的第6个月,村里的道路全部都通了,老百姓从此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时代;入村的第7个月,村中心广场建成,当天晚上村里的广场舞队就跳了起来……入村以来,工作组共提升村内主次道路1.1万平方米,打通村北拉子山2.6公里环山路,新建户户通1.5万平方米,修建下穿通道一处。为完善配套设施,新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高清摄像头12个。

  两年过去了,村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破旧的村庄,如今变成了这番美丽的模样。2018年年底,大刘家岳河村参加市级美丽乡村考评,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产业升级

  老百姓口袋“鼓”起来

  “俗话说得好,‘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徐涛说,村集体没有产业,就相当于手里没有那把米,啥事也干不了。对于一个世世代代习惯了种植玉米、花生、小麦老三样,和除了只有一处不足8平方米的小卖铺外无任何二、三产业的村庄,选取合适的产业非常难。

  徐涛和同事们用了10个月的时间,开着车带领村干部不断外出学习,先后详细考察桑葚、蓝莓、杏鲍菇、茶叶、黑天鹅等等种养殖技术和销路。每一次学习的时候都是热血沸腾,可回来开会一商量,可行性却很差。

  为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徐涛立足实际,深入调研,确定了“1+2+3”的产业模式。

  “1”是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按照镇党委、政府产业发展布局,专程赴大连瓦房店考察学习,建设百亩高标准大棚,发展密植、矮化樱桃示范园。预计建成后,可年产大樱桃10余万斤,有效改善坊前镇北部种植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是培植两个“保底”产业,从目前看来,设施出租对于农村是最为长久、最为稳妥的产业。“一是在设计党群服务中心时,我们预留了400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可供出租。前阶段已与临沂农校达成协议,临沂农校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租赁,用于文化创作、教学实践基地。二是对村内闲置的土地收回后进行重新发包,盘活村级资产。”徐涛说。

  “3”是发展三个致富产业。一是引入布鞋加工厂,在村内开设车间,提供20余名就业岗位,吸纳村内留守妇女参加,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800-2500元。二是提供手工编织项目,通过联系生产厂家,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让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妇女、老人足不出户,每天就能有30-50元的收入。三是发展电商、微商等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两年,600多个日日夜夜的驻村工作,让徐涛深深地感受到,“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来自于组织的重托,来自于群众的期盼。也正是这些,让他不忘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乡村振兴的使命,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