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走在出诊的路上。
大众网临沂9月22日讯(记者 朱建峰)近日,当记者到达莒南县坊前镇东川村卫生室时已近傍晚。34岁的张雷是卫生室的乡医,也是村卫生室负责人。正要采访时,张雷的手机响了,这是羊圈村的一位村民打的,他的媳妇肚子疼得厉害。张雷急忙背起药箱,骑上停在门外的摩托车就要出发。记者坐上后座,一同踏上了出诊路。
羊圈村距离东川村南5公里。摩托车首先经水泥路穿过东川村,并横穿342省道。再向南走,此时的路面破损严重,多是坑坑凹凹。前几天刚下过雨,路面上有很多积水。走到较难走的路段时,张雷下车推着走。5公里的路程走了近20分钟。到达村民张金安的家,此时他的媳妇表情痛苦,捂着肚子直叫唤。
经询问,张雷推测张金安的媳妇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为食物中毒。打开随身带的药箱,记者发现药箱里备齐了一些常用药和一些针剂。张雷给她挂上了吊瓶,一会功夫张金安媳妇病情缓解。等吊瓶滴完后,张雷给她留下了一些药,出门要回卫生室。“张大夫在家歇会吧。”“不了,村里还有几个病号找我看病的,我得赶紧回去。”张雷摆了摆手。
“张大夫医术高,人很实在。”张金安说,这里离东川村卫生室有5公里,不管村里谁有了毛病,不论是白天黑天,还是下雨天、下雪天,只要一个电话,张大夫就会马上赶过来。
“羊圈村240口人,没有卫生室;还有附近的花果岭,180口人,也没有一个乡村医生。”在路上,张雷边走边说,“老百姓看个病要走不近的路,所以我都尽量上门服务。”
坊前镇东川村及附近村子地处丘陵地带,经常要上坡、下坡,而且路况不佳,记者感受到出诊的不容易,这些路张雷已经走了14年。
冬天感冒发烧者最多也最繁忙
一天最多到一个村出诊6次
张雷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经在乡医的岗位上干了50年。亲身感受到农村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老百姓吃药打针很不方便。同时受父亲的影响,初中毕业的张雷立志学医,跟随父亲一起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服务。经过在临沂卫校系统学习了两年后,1999年,张雷回到家乡正式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张雷说,农村最常见的病就是感冒、发烧,因为看病不方便,老百姓在白天都坚持忍着,一般到了晚上病情加重,体温升高到38℃、39℃以上,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给张雷打电话,所以晚上是张雷最忙的时候。只要接到患者的电话,张雷就要马上起身,骑上车出诊。
东川村卫生室服务人口2800人,分布于四个村子,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并不短。刚做乡医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张雷是骑着自行车出诊。“骑自行车走丘陵路很费劲,耽误时间,这样就会增加患者痛苦的时间。”张雷说,而且晚上出诊还要一手拿着手电筒照路,很不方便。2001年,刚结婚的张雷用攒了多年的钱买了辆摩托车,从此他出诊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张雷说,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感冒、发烧的特别多,冬天是他一年最忙的时候。2002年冬天的一天,羊圈村张宗文的大女儿发烧、咳嗽。张宗文给张雷打电话后,他立马骑着摩托车赶过去。因为天冷路上还有积雪没化,路面非常滑,在很多路段,张雷是推着摩托车走。在一下坡的路段,张雷连人带车滑倒了,直接把摩托车的后视镜摔得粉碎。张雷顾不上身上的疼,仍旧推着车向羊圈村赶。给他大女儿挂了吊瓶,等病情稳定了,张雷才回去。
没想到的是,张雷刚回到卫生室,又接到张宗文的电话,这次不是他的大女儿,而是小女儿发烧了,张雷只有再次起身。张雷说,在冬天最多的时候他能一天到同一个村出诊6次。
老百姓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健康宣传让老百姓少得病
2002年11月,莒南县进行乡村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张雷不计个人得失,带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做好相关工作。
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就医,2004年,在镇卫生院和村委的支持下,张雷对村卫生室进行了改建、扩建,达到了五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
“在农村,我觉得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让老百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科学防病,这比治病更重要。”张雷说。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张雷每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用黑板报等形式宣传防病治病的常识,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提高生活质量。
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个非常繁琐的事情。张雷带着他的同事逐一上门采集信息,并逐步完善。通过这些细致工作的开展,张雷对所负责的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情况都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什么药物过敏、谁有没有烟酒嗜好,在张雷心里都一清二楚。
虽然工作繁忙,但乡医的收入一般。“我会始终坚守我的岗位。”张雷说,“因为老百姓离不开我,我走了,他们有了病找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