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创新“四全四新”举措,探索整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023-06-28 21:3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穆清泉 李全法 李忠波
play

  临沂市费县创新推行农业废弃物“全域推进新机制、全量应用新样板、全链联动新业态、全效利用新路径”的“四全四新”举措,形成了整县域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费县模式”。费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省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

  集成保障,构建全域推进新机制。强化政策引领。在全市率先出台《费县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费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方案》《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设科技兴农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全域推进大格局。目前,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0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1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2%,肥、药年施用量同比下降2%和3.3%,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新技术到位率90%以上。拓宽资金渠道。建立财政保障、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落实项目争取、资金扶持、以奖代补等保障措施,主动对接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绿色防控、水肥一体、耕地质量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等上级专项资金,为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目前,已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200余万元,县财政累计投入奖补资金5800余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6.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5亿元。优先土地供应。狠抓政策落地落实,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果蔬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优质示范基地建设的意见》《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意见》,帮助企业和项目单位用好用足土地政策,破解土地要素和政策精准对接难题,保障重大项目及时落地建设。今年来,共推动100余亩项目用地实现了快批快用。

  科技支撑,打造全量应用新样板。招引科技创新人才。紧盯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招引科技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技术难关,举办了“临沂农业微生物与土壤健康产业发展高端人才论坛”,聚焦校地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截至目前,引进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1人、高端科研人才320余人,突破了“番茄红素萃取、山楂精深加工、厌氧发酵垃圾处理、甘薯脱毒育苗、板栗果酒提纯”等关键技术难关5项。打造创新科技平台。成立山东省农科院费县乡村振兴研究院,集聚政策、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探索出“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共落地了“沂蒙特色美食、道地中药材、豆制品、果茶、肉鸡健康养殖、天敌与授粉昆虫、农牧循环技术与装备”等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锻造强劲科技引擎。依托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市农业农村局的科技优势,联合18家经营主体共同成立“费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科企创新联合体9个,建设果菜茶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5个,水肥一体化集成配套技术模式示范区10万亩,推广应用熊蜂授粉与天敌治虫等新技术32项,转化应用畜禽粪污厌氧发酵处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果5项。

  高值利用,培育全链联动新业态。延伸循环农业产业链条。遵循“变废料为原料、变资源为产品”思路,探索形成了“秸秆—饲料—畜禽粪污—有机肥—农作物”“秸秆(果枝)—基质—食用菌栽培—菌渣还田”等近10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基料化技术应用推广为方向,发展健康食用菌产业,年消纳秸秆、果枝3万吨,年产菌棒1400万袋、食用菌1.8万吨,总产值达到8860万元。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的发展思路,构建县、乡、村、企四级联动的农业废弃物储运体系,建设集中收集和处理中心24处,基本实现县域范围农业废弃物储运全覆盖;培育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中型企业40家,其中,山东启阳清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省内首创了“前端收集废弃物、中端生产沼气天然气、末端生产有机肥”全产业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是全国唯一一家集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目前,启阳年消纳畜禽粪污70万吨、病死畜禽4万吨、秸秆3.6万吨、餐厨垃圾2.4万吨,年生产沼气3700万立方米,提纯天然气2100万立方米(直接并网奥德燃气,统一销售),年生产有机肥15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解决了20万户居民用气,销售收入9881.40万元,利润1682.40万元。三是提高农业废弃物加工成品附加值。积极探索农废多元化高附加值应用,以小麦、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高分子酶聚合和无机粘合剂的应用,生产“零甲醛、高防火(防火A级标准)、高密度、高品质”的新型环保板材、建材、特色纸品等,毛利率远高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其他企业。目前,主要从事农作物秸秆生产板材、纸张的现代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年平均利用农作物秸秆10万吨,成品实现增值2-3倍速。

  多级循环,探索全效利用新路径。构建经营主体小循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经营单元内建立独立的生态循环链,实现物质、能量顺畅流动转换,实现经营主体小循环。目前,全县以化海农牧、紫锦葡萄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的主体小循环有56个。构建园区中循环。集中园区内农业生产各环节、各经营单元,形成产业链循环圈。推进沼液脱氨处理、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工程建设,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10余项和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20余套,实现园区中循环。目前,共构建园区中循环8个,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30%-50%,农作物产量增加10%-20%。构建县域大循环。通过三级循环利用模式,真正将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进行了有机衔接,形成“覆盖全域、辐射周边、全效利用”的县域生态农业循环圈,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全域化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3-5年,年处理农作物秸秆、林业板材废弃物、林果枝条可达200万吨,可生产生物质颗粒62万吨,生产环保型板材、建材12.5万立方米,发电5.2亿千瓦时,供热38.7万吨(出口温度120℃-130℃),减少85.6万吨标准煤使用,二氧化碳减排280万吨;实现堆肥还田30万吨,堆肥还田20万亩,化肥施用量减少20%,约减少4000吨,较常规田相比,粮食作物增产8%以上。(通讯员 穆清泉 李全法 李忠波)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