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为笔 书写“五彩沂蒙”生态答卷

2025-06-20 08:36: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贾小亿 黄孟娜 陈莹
play

  大众网记者 贾小亿 黄孟娜 陈莹 临沂报道

  初夏的沂蒙大地,层峦叠翠,碧水蜿蜒。蒙山之巅云雾缭绕,沂河之畔鹭鸟翩跹。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沃土,呈现出水绿天蓝,生机勃勃的景象。

  锦绣山水,得益于自然造化,也离不开司法守护。长期以来,临沂市法院以“法护山水 五彩沂蒙”环境资源审判品牌为引领,构建起具有沂蒙特色的生态司法保护体系,用法治之笔,铺展开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画卷。

  创新驱动 锻造生态司法“沂蒙样板”

  “法护山水 五彩沂蒙”品牌,是临沂法院十年磨砺的生态司法“金名片”。品牌以“山青、水绿、天蓝、地金、人红”为内核,形成“总品牌引领、子品牌联动”的矩阵格局:中院“法护山水”统筹全局,基层法院“法护云蒙”“湿地卫士”“菜篮法宝”等子品牌各展锋芒,将司法服务精准嵌入蒙山生态修复、沂沭河治理、蔬菜产业绿色转型等领域,让司法保护与地域特色“血脉相融”。

  在卧虎山生态司法保护基地,一片补植复绿的松林郁郁葱葱。这里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实践场,更是司法创新的试验田。这片松林,是临沂法院创新机制催生的成果,临沂法院首创“现金赔偿+劳务代偿”修复机制,十年间补植复绿1.2万亩,放流鱼苗300余万尾,追缴生态修复金1.2亿元,让破坏者从“生态负债人”转变为“修复践行者”,真正实现“惩治犯罪”与“生态重生”的双赢。

  因地制宜,才能落地见效。创新驱动,方能行稳致远。在机制创新上,各区县法院也各有亮点。郯城法院试点“三审两执”模式,将环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及执行权集中归口,破解审执衔接难题;临沭法院创新“静观式评价”技能竞赛,对法官合议过程进行量化评分,推动审判质效跃居全省前列;全市推广“一勘两性三态四效”办案法,将现场勘察、裁判可接受性、社会效果等要素系统整合,让司法裁判既有力度又有温度。2024年,临沂环资案件结案率达98.6%,发改率低于全省平均值1.2个百分点,多项指标领跑山东,以“小案精办”诠释“生态无小事”的司法担当。

  协同共治 织密生态保护“联动网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生态治理非一域之事,需聚八方之力。

  为此,临沂法院以府院联动为轴,串联起跨域协作、基层治理、全民参与的共治网络。临沂中院深化府院联动,与8家行政部门签订《关于深化府院联动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培训、执法协作等五大机制。针对非法采矿、土地纠纷等顽疾,联合制定《证据规范》《类案指引》,统一执法司法标准。跨域协作同样成效显著——莒南法院与日照两地法院共建陡山水库流域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平邑法院蒙山法庭跨区划管辖沂蒙山地质公园环资案件;沂沭河法庭集中审理流域水资源纠纷,形成“一案治一域”的辐射效应。

  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被深度激活。中院通过“雪亮工程”为1300余名网格员开展土地纠纷专题培训;沂水法院推行“法官+网格员”矛盾预防机制;高新区法院设立“一站式”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环境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基层”。十年来,全市环资案件调撤率提升27%,多元解纷成效斐然。

  文化赋能 锚定绿色发展“司法坐标”

  “植”绿易,易在当下,“守”绿难,难在长远。法护山水,法治是立竿见影的途径,而观念引导才是维系山水长青的根系。

  在临沂大学“生态司法课堂”上,学生们正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环资案件庭审。这是临沂法院“教育实践双融合”的缩影。临沂中院与山东政法学院共建环境资源教学基地,开展“生态司法课堂”20余场,培养“环保小卫士”千余名;联合制作的普法短剧《野鸭之过谁来偿》播放量破百万,被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官微“环资法官说”专栏通过普法系列短剧以案释法,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临沂法院以“浸润式”普法播撒绿色种子:官微“环资法官说”以案释法、世界环境日街头答疑、生态日庭审进乡村、蔬菜大棚送法上门……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法治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十年累计开展活动380余场,覆盖群众超50万,“保护环境就是守护家园”的理念,已经内化成为沂蒙百姓的行动自觉。

  十年耕耘,水绿山青。临沂法院以“五彩沂蒙”品牌为笔,在司法守护生态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案件质效到生态修复,从机制创新到文化浸润,法治之笔勾勒的绿水青山,不仅有“裁断是非”的山之筋骨,也有“重在修复”“引领价值”的水之浸润。

  未来,随着沂蒙生态司法智慧平台建设、碳汇交易等新领域探索,法护山水,必将让“五彩沂蒙”成色更亮,底色更足。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