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见习记者 王雪 临沂报道
蒙山腹地,三河汇流,气候适宜,位置便利,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让沂南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片沃土。植根于传统农业种植业的优良基础,在一代代沂南人的努力和探索下,以黄瓜为代表的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地域创收可观的产业,用一根黄瓜藤,串联起育苗、种植、销售等多个环节,黄瓜依附藤架生长,托起了农民致富增收的一片天空。
位于沂南县东部的辛集镇是全国最大的黄瓜生产基地之一,黄瓜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沂南县委、县政府以辛集镇为基础,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沂南黄瓜”技术联盟,制定颁布沂南黄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规范产业发展,多次成功举办中国沂南种植能手大赛、黄瓜种植状元大赛,不断提高黄瓜种植技术和生产水平。目前,全镇黄瓜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占蔬菜面积的80%,年总产量达4.5 亿公斤,产值 8.9 亿元。现有黄瓜加工企业6家,产值6亿元。
沂南县积极引导县域黄瓜产业集结规模,规范整顿行业标准,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示范推广先进品种,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新品种抗寒、抗病、高产、品质好,亩产达5万斤以上,增加效益30%以上;推广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先后成功推广了设施蔬菜物联网、生态循环农业、盆栽蔬菜等蔬菜生产新技术;抓品牌,提升黄瓜产业档次,努力打造“沂南黄瓜”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品牌价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知名度。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销售,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沂南县金马山育苗基地,从初冬到季春都在酝酿一场邂逅,温室大棚内,劳动妇女们种苗嫁接、整理装箱,大棚外,货车装运,干脆利落,一盘盘鲜翠的果蔬嫩苗将为全国各地带去“沂南色彩”,成为未来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菜品。金马山育苗基地占地500亩,目前共有12个温室大棚,总育苗量可达3000万株,其中黄瓜苗占据很大比重,健全补强产业链,助推产业高效发展。目前育苗基地目前与依汶镇的青杨行、松林、东依汶等8个村签订了相关协议,用工150余人,为村民提供了一项日趋稳定的收入来源,让黄瓜产业展开新的阶段。
“省农业农村厅重视苏村黄瓜产业链条的培育发展,采用科企合作的形式,选育优质品种,科学集中育苗,逐渐形成年供应良种230万斤的种业产业集群。”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沂南县苏村镇第一书记郑勇介绍,工作组积极引导当地龙头企业探索新品种培育和推广,高效温室蔬菜示范育苗棚里,“科润99”“科润33”“阳都一号”等一系列早春、秋延与越冬新品种黄瓜挂满藤蔓,效益表现良好。作为黄瓜产业的起始环节,育苗供不应求,每天都有一车车优质黄瓜苗带着新鲜的泥土,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我今天卖了900斤黄瓜,价格是一块四,现在有了‘身份二维码’,极大地简化了售卖流程,我们来到市场之后,先排队称重拿到毛重单据,然后协议开价,等开票员录入信息,就可以获得一个二维码,可以查到每次卖黄瓜的记录,买家、流向、重量、批次都很清楚,可以自主选择现金或者转账收款,立刻就能结算,有专门的管理员对接回访,用起来省心又方便。”前来沂南县北于蔬菜交易市场卖黄瓜的王大伯从兜里掏出一个二维码,通过北于市场的数字化平台,看到自家黄瓜售卖到了广州、湖南等地,足不出户就能跟踪售后,每一笔交易都有记录可查,对于不懂复杂操作的菜农来说,这小小的二维码可是帮了大忙。
沂南县北于蔬菜交易市场优先发展创新推广使用智慧化的蔬菜电子交易系统,促进黄瓜产业加速发展,为传统蔬菜产业向“数字菜”转变提供精细化、高效化、品质化的服务和引导。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技术,让互联网成为直接沟通客户和菜农的桥梁,实现买与卖的高效链接。自从菜农和客户们有了各自专属的“身份二维码”,买卖过程变得更加简洁透明,建立起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既保障了双方的利益,也筑牢了各自的责任,引导市场交易更加规范化发展。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研判,可及时为菜农提供市场、供需、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建议。2022年3月至今,沂南苏村和北于市场服务菜农11000余户,购销客户500余家,年交易量突破5亿斤,年成交额突破6.5亿元。
为进一步提升黄瓜产业附加值,沂南县不断探索多元发展,推动预制菜等制造业融入黄瓜产业链,依托乡村振兴合伙人等制度平台,对黄瓜产业进行了整合升级,向着育、种、销一体化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增强区域产业抗风险能力,让一条黄瓜藤上开出连串的花,真正做到不惧风雨,为菜农开辟致富之路。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