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京国在查看试管内孵化出的蜂种。
|
|
据临沂市森林保护站测报点观测,5月中旬美国白蛾陆续繁衍,临沂南部县区有暴发成灾的可能。记者从林业部门获悉,今年临沂将投放10亿头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作为“飞防”的辅助措施剿灭美国白蛾。那么这10亿头小蜂是如何繁殖,又是如何对抗美国白蛾的呢?25日,记者来到费县大青山林场的临沂市有益生物繁殖中心一探究竟。
10亿小蜂至少 需要20万个“母体”
25日上午,在临沂惟一一家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基地——费县大青山林场的临沂市有益生物繁殖中心,4名工人围坐在在一起,每人面前都是一麻袋黄色的像大号家蚕蚕茧一样的东西。工人们拿起一个个茧,然后用剪刀把茧壳剪开,从里面拖出一个黑乎乎肉鼓鼓的蛹,扔到一旁的箩筐里,遇到坏掉的蛹就直接扔掉。
“这是繁育小蜂的第一个步骤。”大青山林场副场长殷京国拿起一个蛹说,“这是从烟台周氏啮小蜂繁殖基地买来的柞蚕蛹,是小蜂最重要的寄生‘母体’。”据了解,繁育10亿头小蜂至少需要20万个柞蚕蛹。
自从2008年在临沂市发现了美国白蛾之后,2009年临沂市林业部门便安排专项资金,在大青山林场繁育周氏啮小蜂,殷京国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到现在从事小蜂繁育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他告诉记者,培育小蜂需要经历5道工序:选择母体、采集蛾蛹、接种、温控培育、放飞。
挑选完健康的活蛹之后,便开始下一步的接种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到野外采集越冬期的美国白蛾蛹,并筛选出被小蜂寄生过的蛾蛹,然后进行蜂种孵化,孵化出来的小蜂叫做“野生蜂种”。但想要繁育10亿头小蜂,仅靠“野生蜂种”是不足够的,因此每年5月份,临沂市有益生物繁殖中心的工作人员便开始繁育人工蜂种,培植第二代小蜂。
一枚蚕蛹可寄生 近万头小蜂
繁育人工蜂种,即将“野生蜂种”洒在柞蚕蛹上,让小蜂在蚕蛹内产卵,在接种室里记者看到,几个架子上堆满了白色的浅口塑料筐,筐里放着一排排直径3厘米左右的试管,试管口用棉花塞着。
“这就是我们已经孵化出来的蜂种。”殷京国拿出一个试管说。记者看到,试管里密密麻麻爬满了深棕色的小蜂,每头小蜂的体长只有1.5毫米,比蚂蚁还要细小。
试管内的蜂种繁育成功后,便可放入接种箱进行下一轮的繁育。把挑选好的健康的活柞蚕蛹和野生蜂种同时放入白色的接种箱内,并用胶带封住箱口,根据繁育要求,室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5℃左右,适度控制在60%-70%之间,放置两天后,便可以开箱观察小蜂的寄生情况了。
“一般是隔一天开箱看一次,这种颜色就表明寄生成功了。”打开一个接种箱,殷京国拿起一个柞蚕蛹说。顺着他手指的地方记者看到,柞蚕蛹头部一块乳白色的部分变成了棕黄色。“变颜色的就说明蚕蛹内部已经有小蜂产卵了,可以拿到恒温库里等待放飞了。”殷京国说。
据了解,一个柞蚕蛹内可以寄生5000-10000枚小蜂卵,整个接种过程要持续一周时间,一周过后还没有寄生成功的柞蚕蛹便会被处理掉。寄生成功的柞蚕蛹被统一放入0℃的恒温库贮存,让小蜂卵保持休眠状态,直至放飞前的两三天开始,每两小时将恒温库的温度提升3℃,直至与室外温度一致,使休眠状态的蜂卵逐渐进入活跃期,之后工作人员便会在发现美国白蛾幼虫的树上挂上一枚柞蚕蛹,不久小蜂就会从柞蚕蛹中孵化出来,开始对美国白蛾展开“围剿”。
首批“蜂兵” 7月初放飞
根据临沂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临沂市将会在7月初美国白蛾羽化之前放飞首批“蜂兵”,之后8月中旬还会放飞一次,今年共将放飞10亿头小蜂。
“时间上需要卡得特别准,必须在美国白蛾化蛹的时候。如果放飞早了,小蜂孵化出来美国白蛾还是幼虫,而放晚了美国白蛾又都变成成虫飞走了。”殷京国说,所以目前林业部门每天都会对美国白蛾的情况进行检测,确定小蜂放飞的最佳时间。
身长不足1.5毫米的周氏啮小蜂,是如何歼灭体积是自己几十倍大的美国白蛾呢?“和繁殖过程一样,靠的就是寄生。”殷京国笑着说。
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情有独钟”,成年小蜂能够依靠敏锐的嗅觉发现美国白蛾蛹,将产卵器刺入蛹内产卵,孵化出的小蜂幼虫在美国白蛾蛹内,依靠吸食蛹内的营养物质成长,最终杀死虫蛹后,破蛹飞出。“小蜂没有蜂针不会蜇人,对人体无害,更不用担心会破坏环境,依靠物种相克来歼灭美国白蛾的方法是最彻底的。”殷京国说。
记者从临沂市森林保护站了解到,从目前全市美国白蛾的情况看,今年南部县城如临沭、郯城等程度稍重,如不及时防治有成灾的可能,因此今年主要还是靠“飞防”,生物防治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飞防’的最好时期是5月15日到6月15日之间,但考虑部分蚕农的利益,往后延迟半月左右。今年将对所有阔叶林进行飞防,采用的农药是灭幼尿,对哺乳动物没有伤害,并且可以为其他农作物消灭害虫。”森林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飞防”与生物防治相互补充,在“飞防”死角,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通过人工繁育来促进野外天敌的增加。目前全市36处测报站每天都会观测美国白蛾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汇总,各县区也已做好“飞防”前的检测工作。
据了解,受场地、经费等因素限制,基地周氏啮小蜂的繁育能力并不高,最多只有20亿头左右,因此只能在防治美国白蛾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不过从环保角度来说,利用物种相克的方法来歼灭美国白蛾无疑是最环保也是最有效的。”殷京国说。
文/片 本报记者 邵琳 英子 王慧慧 |
(责任编辑:李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