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

闯关东多年不改临沂本色 兴十四村人的沂蒙情怀

2013年08月07日 08:33 作者:李济华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大众网临沂8月7日讯(记者 李济华少小离家闯关东,乡音未改鬓毛衰。已在东北扎根的兴十四村人离家几十载,说话口音、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都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沂蒙山特色,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忘不了自己是沂蒙人,难舍的是那份沂蒙情”。

        乡情浓:“老家来人了,听您拉呱俺就觉得亲!”

      8月1日,听说老家的记者来兴十四村采访,第一代拓荒人75岁的刘鹤亭、74岁的王振兴、75岁的赵春增、76岁的李秀云等七八位老人齐聚81岁的老会计张维良家。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他们聚在一起见见老家的人,听听家乡的事儿。

      作为黑龙江甘南县兴十四的第一代拓荒人,这些老人经历的磨难不必多说。如今,他们都在兴十四村住有所居,安享晚年。

      刘鹤亭老人告诉记者,“听说老家来了媒体记者,俺打心眼里高兴。一听见您拉呱,俺就觉得亲啊!”老人说,他前些年也常坐火车出远门,听见持山东口音的人说话,他总忍不住上前跟人家唠唠,要是对方是临沂的,那种感觉就更亲切了。

      王振兴老人几年前回过一次老家,说起家乡的变化,他非常感慨地说:“几十年了,俺们过上了好日子,家乡发展得更不赖!当年俺离开家乡时,老家也穷得叮当响,来到兴十四,条件还不比家里好。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来了就回不去了。现如今,俺听说家乡和兴十四一样,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真高兴啊!”

      “家乡的父老乡亲,虽然俺们远在黑龙江,可俺们没有忘记自己是沂蒙人,始终保持着咱沂蒙人的本色。希望记者帮我们捎去对家乡的问候!”临别时,几位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恋恋不舍地说。

      在第一代拓荒人的影响下,一辈辈继往开来者也没有忘记家乡。“我们是兴十四村人,但老家在临沂。”兴十四村的年轻人常这样说。如今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兴十四村人与家乡的亲戚常有互动,寒暑假期间,孩子们“组团”回临沂老家探亲也是常事。

       煎饼情:“沂蒙大煎饼,几天不吃就惦记”

      背井离乡几十年,兴十四人依然保持着沂蒙山区特有的饮食习惯,煎饼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8月2日中午,记者在兴十四村的小商店里遇到前来买煎饼的张学凤。“虽然现在煎饼吃得少了,但几天不吃还是想得慌。”张学凤说道。午饭时间,张学凤和老伴张维良乐呵呵地拿起煎饼,卷上炒好的芸豆、大葱,老两口享受着熟悉的味道。“忘不了沂蒙大煎饼!”老两口说。

      “从前俺们住的是瓦房,家家户户都有鏊子,家家户户烙煎饼,现如今住进了别墅楼房,煎饼是不能烙了,可俺和老伴总忘不了沂蒙大煎饼,隔几天就去买点,嚼着有劲儿,吃着喷香!”69岁的张学凤说。

      “从前苦啊,哪有大米白面?全村人平日里都是吃煎饼。当年青壮劳力带着煎饼上一线改土造田兴修水利,饿了就卷上一个煎饼,渴了就喝口水。就着咸菜棒棒,干嚼也觉得香!那时候苦中有乐,干啥都有信心!”张维良和老伴说。

      沂蒙山煎饼,在临沂做成了产业,在兴十四村,也为村民发家致富添了“一把火”。如今,甘南县兴十四村大煎饼加工厂远近闻名,厂子里生产的黑豆、苞米、小麦等各类煎饼,俏销市场。

      对兴十四村人来说,煎饼是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对于曾经的艰苦生活,煎饼是一种见证也是一种纪念。

        保本色:口袋里有钱了 艰苦奋斗作风不丢

      兴十四的早晨来得格外早。清晨4点,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一天的劳作拉开了序幕。

      61岁的富华集团副总经理王士明起了个大早。骑着摩托车绕着在建工地转转,看看工地的施工进度、质量,有没有浪费用料,工地垃圾处理得干不干净……这样的巡视,王士明已经坚持了许多年。5:30,所有工程管理人员到位,一个简单的碰头会就在工地上进行着。王士明仔细听着管理人员的情况汇报,对出现的问题一一记录,逐条分析,敦促管理人员进行解决。

      碰头会虽然简单,会议讨论的内容却是村里的大工程。9月末,由工程队负责的11栋全新的公寓楼将完工入住,交付使用。

      种地大户付德连是把种田好手,1995年就承包了村里180垧土地。2000年,村里调整承包土地农户,他承包了100垧土地。虽说土地数量少了,可受益于村里大机械化种植,收入却远远超过了过去。“1垧水稻一年纯利润1万多点,玉米一年4000元左右。”付德连说:“我种了这么多地,最差的年头也能赚六七十万元。”

      付德连每年需要给村集体一定的“租金”,据他介绍,水稻田最贵的一垧9180元,最便宜的6000多元。而这些种地大户交给村集体的钱则会平均分给没种地的村民,光这些流转金,一位村民一年就能分8000多元。

      口袋里有钱了,兴十四村人却依然保持了早起劳作、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论是村干部兼企业高管王士明,还是种粮大户付德连,他们的身上依然保留着朴素的本质。

      2012年,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总资产达到18.1亿元,年人均纯收入6.58万元。预计到2013年末,兴十四村和富华集团总资产将达到24亿元,年人均纯收入突破7万元。

        精气神:用拼命的精神 为临沂父老争光

      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些人不免也会想过离开。每当这个时候,总有积极向上的声音出现,鼓励他们坚定地留下来。

      “兴十四村人能吃苦,倔强,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我当上村支书后就发誓,一定要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村支书付华廷这样评价村里人。

      当年的兴十四村,耕地全是沙土地,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多少粮食。村里决定改土造田。带上大煎饼,壮年上一线,老太太就留在家里看孩子,全村总动员。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经历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全村人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耙细,建成5000亩方田;把2100多立方米的石头从50里外的山湾挪到农田搞基础建设……兴十四村的土地从此告别贫瘠。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袭击松嫩平原,洪水冲垮了兴十四村,工厂冲毁,农田绝产,兴十四村的家业毁于一旦。“只要精神不倒,我们啥也不怕。用不了几年,咱们就建起一个新家园!”兴十四村人没有垮掉,重建家园的序幕在兴十四大地迅速展开。付华廷带领村民“二次创业”,几个月后,新家园拔地起,村里又是一派机器轰鸣、人欢马叫的景象。

      “兴十四能有今天,靠的是咱临沂来的父老乡亲的支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热心相助,靠的是富民政策的正确指引。咱临沂人实诚,倔强,能吃苦,不怕牺牲。我们在兴十四,就是宁肯流泪、流汗、流血,拼了命也要把家园建设好,让父老乡亲过好日子,为临沂父老乡亲争光。”付华廷说。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江志宇)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