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大学频道>校友寄语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让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

2014年10月16日 15:04:00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一所大学的校训,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精神积淀和文化选择,也将成为未来全校师生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

        原标题:让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面对面·核心价值观·校训)——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了核心价值观,就拥有了走向繁荣振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当前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澄清在价值观认知方面的迷茫、困惑和疑问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表征。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创建于国家危亡之际,以“兴学救国”“兴学强国”为使命,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体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为此,记者专访了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听他谈“让大学校训成为高校师生的精神坚守”。

      记者:您觉得天大的校训与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元素是契合的?

      刘建平:一所大学的校训,不仅体现了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的精神积淀和文化选择,也将成为未来全校师生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

      天津大学提出“实事求是”的校训已历近百年的时间。1914年,时任北洋大学校长、著名爱国教育家赵天麟总结学校20年的办学经验,确立了该校训。“实事求是”强调从“实事”出发,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把科学真理和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作为目标与规律之“是”,突出“求索”过程中探索、创新、奋斗、牺牲等孜孜不倦的行为追求。

      今天,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事求是的校训也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解读:从国家层面而言,“实事”就是充分认识到中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创新精神去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之“是”;从社会层面,“实事”就是紧紧抓住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砥砺前行,化解矛盾,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之“是”;从个体层面,“实事”就是牢牢恪守基本道德准则,荡浊激清,弘扬正气,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行为之“是”。

      记者:天津大学是如何通过校训传递的精神感染一代代的青年学子的?

      刘建平:近120年来,一代代北洋人和天大人在“实事求是”校训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奠基新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教育家李曙森。也正是在“实事求是”校训的指引下,天津大学始终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形成了包括“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等丰富内涵的天大精神。

      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实事求是”已成为天津大学最鲜明的标识。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使命,对社会和谐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渴望,对科学真理、探索未知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还浸润于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在20余万天大校友和天大学子的心中固化。

      记者:未来,您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青年人的内心?

      刘建平:首先是科学解读内涵,让学生理解信服。学校应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探索实行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直面学生的价值困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做好价值澄清,通过甄别确立核心价值观。其次是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情感认同。天津大学坚持在新生中开展“校史演绎大赛”;设立以学校历史人物命名的“宣怀班”“含英班”“天麟班”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校内推广“天大故事”的征集活动,支持院系史挖掘整理工作。最后是增强实践体验,让学生知行统一。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平台,通过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惑,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知、信、行的统一。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邢猛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