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11月8日讯(记者 庄红 实习生 谢加通 通讯员 吴广英)在沂蒙这片1718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少年宫等几千处公共文化场所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百姓的生活里,一场文化惠民建设的热潮就像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人们对文化的汲取。
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相当多的农民一年到头读不到一本书、看不上一场电影,孩子们读不到一本童话,上不到一堂实验课。他们渴望知识,脱贫致富;他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他们期待像城里人一样有一间书屋可以了解到四面八方的变化。
文化,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硬基础,是促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临沂站在“文化立市”的高度,立足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大手笔规划,大手笔投入,积极促进共享,具有沂蒙特色的文化春雨般润泽这方热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临沂市区,一批大型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建设重心下移,文化资源逐渐倾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流入千家万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真金白银”的大手笔文化建设投入,以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争相落地,极大地满足人们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融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6300余个,农家书屋6400余处。此外,临沂还有农村电影队150余支,能够顺利完成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6%;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已完成试点,组织全面推进。
大批文化设施在农民群众身边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更加贴近“三农”的方式广泛开展活动,方便了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如今,即使在偏远山区的小村庄,人们在家门口也可以听到广播,看到电影,读到书,学到知识。
培育文化精品,用特色打造品牌。在临沂,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沂蒙精神在全国家喻户晓,那就是《沂蒙六姐妹》;有这样一部电视剧让人对战争年代的沂蒙唏嘘不已,那就是《沂蒙》;有这样一部演出振奋人心,充满现代激情,那就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一部部文艺精品的诞生成为了大临沂、新临沂响亮的文化名片。
临沂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临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打造文艺精品为龙头,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沂蒙精神,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先后涌现出了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和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等一批文化精品。
在文艺精品百花齐放,让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同时,人们也乐在其中,“秀”出了美好生活。临沂把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列入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艺培训、送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人们总能在当地看到合唱团、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等群众性文艺团体的身影,全市呈现出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生动文化局面。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不仅使得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还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文化品牌。同时,通过举办民间文艺演出活动,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由此激发起他们热爱、挖掘、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得流传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
文化惠民,正在这里改变临沂!(xjt)
(责任编辑: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