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5月13日讯(记者 庄红 通讯员 王树元 王修凤)杨柳青青轻烟凝,桃花初放笑春风。连日来,在沂水县泉庄镇举办的第二届桃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踏青。据不完全统计,桃花节期间,泉庄镇共接待各地游客达10万人次。目前,桃花节虽以结束,但仍有许多城里人慕名前来旅游踏青,“泉庄桃花”已成为一张崭新的旅游名片,在为沂水泉庄聚拢了人气的同时,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地有力引擎,“桃花经济”在泉庄凸显出勃勃生机。
“桃花”为泉庄旅游业注入新鲜血液
花落桃熟,从量变到质变,仅是一个点的跳跃。然而就是这一个点,却给予泉庄的发展一份全新视野。对于泉庄来说,花是灵魂,桃是支点,桃花聚集了人气,也聚集了商气,泉庄因花而兴,因桃而辉煌。今天的泉庄闪烁着一道道光环:中国生态建设示范镇、环境优美乡镇、文化名镇、林果之乡……她特有的风采,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天上王城”景区如大家闺秀般高贵、端庄,那么“桃花节”则恰如小家碧玉般娴静、安宁,从桃花源到桃花山再到桃花涧,绵延数十公里的山山沟沟,到处桃花盛开,姹紫嫣红,虽不施粉黛却仪态万方,将泉庄“山在唱歌、水在跳舞、树在招手、花在微笑”的喜人景象一展无余。两届“桃花节”的成功举办,在为泉庄旅游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拉开了沂水县乡村旅游的序幕,丰富了沂水旅游的内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引领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农业转变,为打造“全景泉庄、全域旅游” ,创建5A级景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桃花经济”形成产业链条
随着桃花节规模与档次的不断提升,泉庄桃花节已经从赏花观景,发展成为集农业开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桃花经济”。从“桃花节”到“采摘节”,就像一条主线,贯穿于泉庄旅游的始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登王城,体验崮韵王风;进田园,细品农家风情”这一寻古访今的梦幻旅程。2013年以来,全镇共接待游客6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餐饮服务业、销售业、养殖业、手工制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去年以来,全镇新增农家乐餐饮店13家,农家乐旅馆6家。实现餐饮收入1600万元,推出了沂蒙第一吃“中华鲟”、泉庄豆付皮、泉庄全羊等一批特色美食。桃花酒、桃木制品、桃花糕点等旅游农产品的推出,催生了一系列富有文化特色的创意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桃花节品牌效益的初显,使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形成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桃花经济”让群众直接得实惠
在群众眼里,桃花节最直观的效益就是果农的各类果品好卖了,而且价格还不低。泉庄镇共有各类果品达6.3万亩,其中桃面积2.6万亩,桃花节的成功举办,让更多地人了解了泉庄,喜欢上了泉庄,泉庄果品也以绿色无公害的形象走进了大众心中。“原来我们都是拉出去销售,现在已有许多客户发来了订单,而且价格还比我们出去卖的价格高出许多。”佃坪村的当家人郭宝勋如是说。而在桃花节期间,群众通过摆设摊点销售农产品等方式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佃坪村群众徐京安在桃花节开幕式当天,仅矿泉水就卖出了50余箱。桃花节举办期间,共文艺演出6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桃花经济”推动了镇域经济发展提升
通过桃花节的规划建设和示范引导,带动了多项为民工程的实施:在梅家坡、尹家峪、王城东侧分别建立了三个千亩林果大片;实施了泉西路大修工程、旅游路新修项目,沥青铺筑长度11.5公里,硬化面积9.05万平方米;实施里庄、尹家峪、马连河小流域治理,整治河道6公里,涉及13个村,治理面积40平方公里;对县道沂崔路、张王路进行了绿化补植,绿化里程20公里。泉庄镇以桃花节的举办为契机,整修了道路,绿化了沿线,改善了城镇面貌,深化了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整个泉庄面貌焕然一新。投资765万元的泉西路大修工程于4月6日建成通车,投资1500万元的旅游路新修项目于5月5日开始铺筑面层;投资1500万元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于5月10日竣工,省图书馆还资助了20台电脑,在泉庄建立了实践培训基地,众多的项目纷纷落户泉庄,形成了“洼地效应”,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