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瓣影评人 焦虑的上校
影片在上映之前,最吸引人的就是坦克大战,剧组没有采用绿幕和仿制模型,使用的坦克都是从博物馆里被请出来的真家伙,大银幕上更是第一次出现真正的,也是唯一一辆能动的虎式坦克。影片中有一个特写是虎式坦克的履带,而之前电影里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是用其他坦克的履带代替,只有这次是采用原装的十轮交叉履带。这样严谨的设定足以让德棍们满足,但这不止是一部面向坦克迷的核心向战争电影,它也同样有着相对严肃和客观的历史观点。
片中没有空军电影的飘逸潇洒,没有海军电影中的浪漫悲壮,没有狙击电影中的神秘诡谲,坦克沉重、坚硬、冷峻的装甲里面充满的是狂怒暴虐的火力。狂怒这个名字除了定下影片的基调,在剧情里也是皮特小队所驾驶坦克的代号。故事一开始,狂怒号是在一场血战中唯一一辆没有被毁的坦克,但它的王牌机枪手却在战斗中阵亡了,于是故事主线开始铺陈——一个受训不到两个月的打字员被分配到狂怒号上填补机枪手的空位,皮特小队这帮从北非战场一直打到德国本土的老兵们便开始教这位没开过枪没杀过人的虔诚教徒什么是战争并刷满小伙子的怒气槽。
还好新兵蛋子很上道,很快就体会到了发泄怒火的快感,影片终于进入了坦克大战的世界。美军在设计谢尔曼的团队战术时确实是四五辆齐射一辆虎式,所以四谢打一虎的设定是没问题的。一辆虎式一炮一个怒干三辆谢尔曼,也同样不叫事儿。论起坦克战拍摄的精彩程度,以及坦克作为开路先锋收集散兵进行纵向推进的战术思路,都是同类战争片中非常出色的段落。 最后一场狼牙山五壮士的戏看醉了很多人,坚守战斗位置、朗诵圣经、打手电的德国兵,几个关键点下来,导演对战争的观点都在里面了。导演除了反战的立场外,尽量没有做一边倒的价值判断。
皮特作为车长和教徒,他总说要送兄弟们回家,要知道从北非战场活到战争尾声,是多么不容易,但经过太漫长的折磨,他深知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和狂怒让他们成为杀戮机器,就算回的去,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和心爱的女人,他们这些血海里爬出来的男人承载着无尽的狂怒,除了浪迹天涯又能做什么呢,坦克才是他们最后的家。只是随着履带被炸断,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他们都没有退路,连最后的家都要保不住了,巴顿说军人最好的死法就是死在最后一场战役中的最后一颗子弹,这种情形下5对300的战斗又怎么只是完成任务顾全大局,又怎么只是大无畏的慷慨赴死,又怎么只是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并把它歌颂成是一种国仇家恨的激情和悲壮?
诺曼作为战场菜鸟,还残留着教徒的虔诚、善良和人性。所以经常欺负他的填弹手向他道歉说我们似乎都已经不是好人了,但你还是。所以当诺曼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他的怒气槽用完了,丧失了战斗意志,于是人性的光辉随着德军少年兵的手电筒发出的光芒照射到这个同样有着悲悯之心的军人身上,他饶了他一命,这丝毫不可耻。
不像现代战争,千里之外给一架无人机指定一个坐标,按一下按钮就可以把人变成灰烬。对于战争的反思,二战是总最好的题材,因为你会看到每一位战士都要拿着真刀真枪去拼杀,需要直视敌人的眼睛、听着伤者的咒骂和惨叫、抹去脸上死者的鲜血和碎肉,那时候你对战争才有着敬畏而非快感。“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残暴的”,导演通过坦克大战说出了他的战争观,狂怒与悲悯、残暴与和平、光明与黑暗,都是推动战争结束的重要的因素。
废墟做堡垒,镇守在十字路口布满弹痕却未曾退避的坦克,它承载了历史的沉重、命运的残酷、美梦的破碎、亡者的意志。铁甲依然在,那些战争结束时的见证者和幸存者,他们理应努力的活下去继承鲜血的教训、正义的代价,守护和平的理想与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