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娱乐新闻

亚洲雄风犹在耳 张藜赴天堂谱新词

2016年05月11日 08:58:00 作者:崔巍 来源:北京青年报
著名词作家张藜5月9日中午12时许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心衰、肾衰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并发症去世,享年83岁,追悼会将于本周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1932年,张藜出生于大连,16岁时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吉林歌剧院和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

       著名词作家张藜5月9日中午12时许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心衰、肾衰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并发症去世,享年83岁,追悼会将于本周日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张藜生前创作过很多流行一时的传唱金曲,如《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久别的人》、《山不转水转》等,也曾为热播影视剧创作过主题歌或插曲,其中尤以为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所作的《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等受人称道。

      张藜近年来受聘于北京爱心翀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担任艺术顾问。公司负责人赵晓明向媒体透露,张藜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好,2014年1月就开始住院调养治疗,基本大半时间都缠绵于医院病榻之上。张藜的夫人杨阜兰曾对张藜家乡大连的记者朋友讲过,虽然健康状况较差,但张藜的头脑和创作力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思路很清晰,在病床上还陆续为多部影视剧及大型演出写过主题歌歌词。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张藜及其家人为人都特别低调,“之前我也提过想去医院看望他,但杨阜兰老师总说‘不用不用’”。

      1932年,张藜出生于大连,16岁时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吉林歌剧院和中央民族乐团等单位。在时代大潮的影响下,张藜的前半生较为坎坷,曾多年无法进行文艺工作。然而这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创作激情,反而激发他加倍努力,在上世纪70年代调入中央民族乐团后,张藜夜以继日地从事歌词创作,没多久就积累了几百首。1984年张藜经朋友介绍结识了歌唱艺术家李谷一,他的执著和才华打动了后者,连续推出《我和我的祖国》等十几首由他作词的作品,终于使张藜的名字在圈内广为人知。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张藜共写过歌词近2000首,其中公开出版的近千首,收入他作品的唱片有700多种,为30多部电视连续剧创作过主题歌及插曲歌词。此外,他还著有《歌诗之路》、《百灵鸟》、《相思潮》、《张藜歌诗三百首》、《张藜歌诗评论集》等书籍,同时是中国作协和中国音协的会员,并担任《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张藜的创作特点是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这源于他对生活体验的重视,从不闭门造车。如徐沛东回忆说,早些年身体好的时候,张藜很喜欢去基层采风,“他经常跟我说,老在上面呆着,思想就会僵化,就写不出接地气的作品了”。

      得知张藜去世的消息后,徐沛东表示“他走了非常可惜,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坛尤其是音乐文学界的一大损失”。作为和张藜关系最密切、一起合作过120多首歌的曲作者,他还感叹道:“曾经有圈里人开玩笑说张藜把我给‘霸占’了,其实现在回过头一看,是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1986版《西游记》作曲、和张藜也合作过50多首歌的许镜清则致哀称:“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顿时黯然神伤……他的词作构思独特,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朗朗上口,既新颖又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亚洲雄风》的演唱者韦唯昨天凌晨也发微博说:“张藜老师一路走好,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挥泪忆深情。《亚洲雄风》为在天堂的您再次歌唱。”(记者 崔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宏)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