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第一书记“的故事
——省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驻村帮扶实践与认识
大众网临沂讯 自2012年4月份以来,省委党校“第一书记”工作组陈阵、邱磊、陈坤三位同志满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敬重和深情,牢记使命和重托,深入实际搞调研,真抓实干解破难题,一干三年,中间没有轮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帮扶村呈现出勃勃发展之势。
党校帮扶村的基本情况
省委党校三个帮扶村在兰陵县的最西面,包括下村乡的米峪子村、双峪村和双河村三个行政村,共九个自然村。
米峪子村位于下村乡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由北张峪、南张峪、里米坑和外米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405户,1136人,党员53人,村“两委”成员5人,都在60岁上下,现有2200亩耕地,4800亩山场;双峪村由上、下双沟峪、山北头和郑庄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503户、1679人,党员38人,其中12名党员常年在外打工,6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数的一半以上,现有2781亩耕地,2109亩山场;双河村,位于双河水库下游,三面环山,一面靠边水,全村共有246户,808人,党员30人,现有耕地1200亩,其中保护地蔬菜120亩,山林面积3000亩,该村于清朝乾隆年间,因村西上游两条小河汇集一起流经村前而得名。三个村子多种植小麦、花生、地瓜,部分村民种植蔬菜,山场主要种植葡萄、桃、板栗、核桃、花椒和金银花,等等。
入村前利用清明假期去考察,思想上虽然有准备,但贫困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好多人依靠着巴掌大的几块耕地,只能勉强糊口。走访王明贵老人时,他说:“田里种了青菜,只要有油吃,就什么也不怕”,对生活水准要求之低难以想象。村民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山坡种植一些板栗、核桃,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大树。劳力外出打工以体力劳动为主,赚不到太多钱。
基础设施落后。村容的破败萧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简陋,村子无工少商,小小的商品小卖部就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村里不通自来水,没有路灯。入村全是窄路,米峪子村和双峪村进出村子村还有一座危桥,大车开不进来,东西运不出去。村里的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到处是“土堆、柴堆和粪堆”。
思想意识比较保守。三个村子都是是典型的 “空心村”。在田里干活的基本上都是花白头发、行动缓慢的老人,有的一边干活,身边还带着个孩子。大多数村民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保守。81岁的宋云震老大爷,还能肩挑着两个粪筐,蹒跚着去田里种菜,我也试着挑起扁担,肩膀顿时压得生疼,这场景记忆犹新。
村班子缺少凝聚力。双峪村和双河村都是在前几年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各自然村原来都有村委班子,合并后存在着“村合人不合”的现象,各村派出一名或两名干部组成了新的村委,基本上是各人管各村的事,班子的凝聚力无从谈起。双河村虽然没有“村合人不合”问题,但干群矛盾较突出,前几年新换了村班子,但要在群众中真正树立威信还要有个过程。
集体经济薄弱。村里的山场都在前些年由各个自然村承包出去了,行政村集体得不到任何承包收益,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成了个“空架子”。
刚来的那些天,心里的感受非常复杂。上个世纪的39年,八路军115师曾经在帮扶村驻扎,当年拴马的碾子和饮马的水井犹在村口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今天村子却依然这样贫困。
工作开展情况
到了村里,把群众当作亲人,群众想的盼的就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
1、深入调研,真情融入,抓好帮扶工作谋篇布局
2012年4月,我们来到下村乡帮扶的村。我第一次踏进米峪子村委时,办公室门把手后面住着一窝蚂蜂,乡干部想法摘掉了蜂窝,可第二天发现,蚂蜂还是一个不少的呆在那里,我只好用外套包住头开门进了办公室,想象不出自己狼狈的样子。八间低矮的屋子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用土夯成的。西边的四间漏雨空心砖隔开。东面四间也有两间漏雨,不漏的两间就是办公的地方。有几个窗户的玻璃没了,放了几个纸箱的纸板挡风遮雨。屋子里除了几张破旧的椅子和一张旧报纸铺面放村广播喇叭扩音器的桌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院落里放了几堆的鲜草,看来是因为我要来不久前刚割下来的,看起来整个院落应该很少有人来了。陈坤所在的双峪村没有办公地点,只能租民房办公。邱磊所在的双河村虽然有办公室和小院,但也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了。
按照省委的要求,我们把“第一书记”的牌子挂到了村委会最醒目最突出的位置。以后的几天,在乡、工作区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陆续召开了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大会。通过会议让大家明晰 :“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同坐一条船”、“同唱一台戏”,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指导不指责、到位不越位、帮带不包办、帮忙不添乱。我们前期的“任务”就是“摸底子”。通过调研来熟悉村情民意、沟通思想、加深感情,通过调研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请教、谋划工作思路。
带著热情,充满激情,但很多时候遇到的是来自村民的冷嘲热讽,这也是让我意想不到的。“走访第一户居民家的时候,一句话还没说完,就被当做推销员拒之门外,一天下来也就走访了四户人家。那天晚上很久睡不着,我就思考群众为什么不热情,为什么不愿和我交流。或许村民认为“第一书记”驻村是在走形式?或许是自己对群众的家庭情况不了解,找不到切入点?第二天,我找到村干部,仔细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比如家里有几口人,干什么工作,有什么困难,等等。然后,绘制了村情民意图,制成了电子表格,对村里各类人员尤其是特殊人群进行区分标注,有的放矢地制定了走访计划。这样,我心里就有了底,和群众交流很容易就打开了话题,既节约了时间,又让群众感到亲切,逐客出门的现象也就再也没有发生。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三年帮扶工作思路,即第一年谋规划、打基础、让群众得实惠;第二年趟路子、强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第三年上水平、达目标,全面完成帮扶工作任务。
2、攻坚克难,突出重点,破解困扰群众难题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米峪子村子种植了板栗、柿子、核桃园,沟渠边、山坡上还种植了种植了大量的金银花,但由于村民组织化程度低,收购商恶意压价,丰产不丰收,我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我通过各种渠道招商引资在村旁边废弃的垃圾场上建设农产品收购集贸市场沿3500多平方米,进行了完善配套,完成了绿化、硬化,双河村也新建了农贸市场,彻底解决了村子农产品销售混乱无序的问题,而且可以带动周边村子农产品销售,也为村子传统的集贸市场提供了经营场地,解决占道经营的问题,同时通过出租或销售获得收益,彻底改变村子没有集体收入的状况,有助于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没见市场前,就是尚岩的两个人来收板栗,才五、六毛一斤,建了市场去年买到四块钱一斤,价格的变化出乎村民的意料“。
解决“行路难”问题。村里有个顺口溜,“雨天外人进不来,进来粘掉两支鞋;晴天骑车搁破腚,电动三轮胡乱蹦”。 路难行,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工作组争取资金240万元,用于三个村公里入村和村内道路建设;用库区移民资金42万元完善双峪村内道路建设;争取新桥建设专项资金110多万元,重建了双峪村大桥;争取资金50万元、改建新建生产桥3座;米峪子村争取桥梁建设专项资金65万元,用于开通进出村子农贸市场的新通道,受到群众得欢迎;双河村建设生产桥1座,新修了生产路。
解决“用电难”。三个村子变压器负荷小,电线老化,漏电断电现象时有发生。工作组争取电力部门投入资金440多万元,对三个村变压器和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协调县城管局对村子的路灯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硬是从县城外环路安装的灯里挤出了八十盏灯安装到双河村和双峪村,让村子亮了起来。去年米峪子村又投资40万元,安装195盏太阳能路灯,让入村的道路及整个村子大街小巷都亮了起来;三个村投资15万元安装监控系统,有效改善了村内治安,保护了村民财产安全。
解决“吃水难”。村子里不通自来水,村民都是在村边的河沟里挑水喝或打个土井吃水,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工作组积极联系水利部门在米峪子打深水井,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打了两眼200米深的井,结果都是干眼。迫不得已,我又协调水利部门引村子南面山泉水下山,在村口修建高标准的泉水净化池,安装管道,把水通到各家各户。双峪村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困难,投资200多万元让所辖的郑庄、山北头、上沟峪、下沟峪四个自然村通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双河村自来水工程也是德国粮援项目遗留下来的“硬骨头”,工作组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千方百计硬是把自来水通到村民家中。
解决“上学难”。对双河村幼儿园校舍进行整修。向单位申请电脑、电视,购置DVD播放机、书橱和书桌改善教学设备,募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文体用品,购买了15万元的书籍充实图书室;争取到专项资金85万多元,用于对米峪子村建设一处容纳8个班级的公办幼儿园;双峪村投资160元,新建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的公办学校一所;为驻村学校捐赠的价值30万元碳晶电热板冬季供暖设备。
3、着眼长远,夯实根基,消除制约发展瓶颈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米峪村子的山场和耕地没有一条像样的生产路,农资运不到田里,农产品运不下山来。我会同县规划部门对全村生产路的格局进行了大规划,硬是从半山腰劈开了5.6公里生产路,宽度6米,高标准配置绿化树,这是村子永久性、最基础的农田设施,是百年大计。双河村也对生产路也进行了高标准建设4.2公里,双峪村完成6公里生产路建设。工作组还申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231.8万元,打深水井、建蓄水池、砌灌溉渠、建生产桥等等;还协调把米峪子流域和双峪流域纳入连续三年、每年投入500多万元的县水土保持项目区,对两个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为村子的农业发展积累后劲。
建设“四个一百”示范工程和成立专业合作社。“人叫人干人不干,示范带动一大片”,驻村伊始我就把果树研究所张毅主任请到了村里,帮助策划在米峪子村实施了“四个一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个村子还成立5个林果种植、蔬菜和养殖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百亩特色薄皮核桃示范园”。对米峪子村的北张峪流域的山岭薄地,重点发展节水型的特色薄皮核桃,新修长40宽40深8米深大口井一座,建设提水站,铺设灌溉管道。“百亩优质高产板栗示范园”。对米峪子村的南张峪流域重点对传统板栗老品种进行嫁接改造,,在示范区新修了拦水坝,提水站、架设管道,配套水利设施。“百亩乌克兰大樱桃丰产示范园”。利用库区移民资金40多万元在米峪子村的的外米坑流域造地一百亩,建设“百亩乌克兰大樱桃丰产示范园”,新修了大口井和提水站,还建小型水库一座。“百亩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园”。对米峪子村的外米坑流域规划了百亩绿色有机蔬菜示范园,重点引种黑土豆。黑土豆价格是普通土豆的3-5倍。去年秋季对规划区上游小型水库的库堤进行了加固维修,并新修了三公里的自流灌溉渠,实现了依靠地势落差自流灌溉。双峪村都是山岭薄地,重点发展了节水型的特色葡萄种植、食用菌栽培和旅游观光农业、采摘园;双河村水土条件比较好,村民有种植果菜的传统,重点发展高效特色辣椒及高档红富士苹果的种植。为了使项目有后续的资金支持,申请到了90万元扶贫资金,在三个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扶贫资金互助社对养羊、养貂等进行扶持,培植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人找到增收项目。双峪村通过招商兴建观光农业风景区,协商争取拿到门票收入的10%作为村里的集体收入。
强班子带队伍。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水貂养殖基地、诸城市瑞福生黑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费县长毛兔养殖基地、枣庄市服务外包加工现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帮扶村班子尤其是支部书记致富带富、治村管村的能力,使帮扶工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当好党建指导员,从班子长远建设出发,把发现培养后备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在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发现“好苗子”,通过“两推两考一公示”的办法,三个村新发展青年党员12名,新吸纳入党积极分子34名;制定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干部承诺践诺等各项制度,推进帮扶村基层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推进帮扶村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三个村都顺利地完成了换届选举,成立了新村“两委”,为帮扶村留下不走的工作队。
倡树新风正气。作为“第一书记”,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要引领先进文化,教育引导,传播党的声音,传递“正能量,引导村民倡树文明新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在新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拿出一个房间,设立了村广播室,由大学生村官负责,每周定期宣传村务党务、致富信息、好人好事等,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村里工作的重要窗口;在村庄显眼位置设置村务党务公开栏,及时将村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等事项公开,让村民们知道党支部都在干什么;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农村好青年’评选活动,每家每户进行投票,每个村公开评出了10个“好媳妇、好婆婆”和10户“星级文明户”、 “党员示范户”。人人都争着当先进作典型,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气慢慢树了起来。
4、关注民生,破解民忧,真正让村民得实惠
办好村群众服务中心。本着“开放式办公、便利化服务、整体性提升”的理念,在各方面支持下,工作组新建两处460多平米、整修一处村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农家书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配置了书籍、体育用品、健身器材和儿童玩具,,村民“学习充电”有了场所,儿童放学有了去处;设立了老年人和残疾人活动中心,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孩子满村跑,老人晒太阳”景观再也不见了;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有了阵地;设立了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对引进服务外包和组织劳务输出进行培训
打造文化广场。三个帮扶村硬化、绿化了15000平米的健身场地,安装了景观灯、篮球架、乒乓球桌和健身器材,对广场侧面的房屋设计绘制尊老爱幼、环境保护、优生优育、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喷绘画,按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打造了集政策宣传、计生服务、乡村文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文明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于无声处,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识,广场一建好就成为村里亮丽一景。
实施“民心工程”。针对村民种植技术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开展科技帮扶,还现场免费向村民发放核桃、石榴、大枣、柿子等良种苗木20150株,种猪3头,种羊4只,种兔180只,总价值20多万元;在新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开办了村民夜校和流动党校,定期邀请专家领导为村民授课,培训新型农民,提升村民素质;有线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完成了铺设和安装,覆盖全村;三村都建立了相应的卫生保洁制度和配套设施,卫生保洁通过争取纳入了城乡一体化管理;对三个帮扶村生态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双河村投资25万元建设文化墙、村内道路进行了绿化,米峪子村和双峪村各投资10万元进一步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绿化、美化;三个村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就业保障措施,与兰陵县人社局和枣庄矿务局付村煤矿签订劳动就业协议,在三个村务公开栏和兰陵县人力资源市场定期发布招聘信息。
关爱弱势群体。针对村民缺医少药比较严重现象,工作组牵线临沂市卫生局,请专家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向村民免费发放20余种常用药物;协调村民郑在红女儿手术费捐助,救助面临失学儿童邵明龙、刘子涵,帮助村民刘慎法等办理残疾证和新农合报销手术费等,经常走访“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真情关怀、真情帮助;校领导带领机关党委、机关妇委会、组织处、干部业余教育学院、财务处、图上馆、信息中心等党支部到三个驻村开展了“帮扶共建”、“送温暖”等活动,为老党员送去了棉衣等御寒物品;为帮扶村小学举行了爱心助学捐赠;走访慰问了困难户,为困难户送去了慰问品;为村子秧歌队送来了急需的表演器材。
感悟与认识
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村工作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舞台上,如何写好“第一书记”的故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摸透村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一是要尽快适应自己角色的转换所带来的环境的变化。二是要尽快熟悉“三农”问题。在驻村开展工作不熟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能是盲人摸象。三是要尽快掌握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和县乡村情。
2、统筹协调,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要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与派出单位的关系,要“依靠”但不要“依赖”;二是与帮扶地县乡的关系,要“服从”不“盲从”;三是与所帮扶村的关系,要“掌舵”但不要“掌权”。
3、找准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关键
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眼睛向内与向外的统一。既要眼睛向内管理好村里的工作,又要眼睛向外,积极主动地争取外界支持。二是抓大事与知小事的统一。要在大事抓住不放,不要让自己陷于一般性事务,学会“弹钢琴”,大事要总揽,小事要放手,三是既务实又务虚的统一。所谓务实就是要多为农民办实事,赢得老百胜的拥护、支持;所谓务虚是指不可忽视村于部和农民的思想教育。
4、突出重点,是做好工作的支撑
农村工作干头万绪、要突出重点,牵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想干、于不了、于不好的事。主要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公益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选派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抓党支部队伍建设;其次抓发展党员工作。再次是抓基层党组织的“硬”、“软”件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指党支部的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 “硬”件建设,我这里主要指村部办公场所。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第一要务,是当前帮扶面临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围绕“农”字做文章,要在农产品加工上做文章,要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要在沟通市场与农户之间,在为农民服务上做文章,要在外出务工经商做文章。
5、整合资源,是打开局面的载体
一要整合思想,获得群众支持。二要整合项目资金,获得部门支持。三要整合派出单位资源,获得派出单位支持。
6、以急为先,是做好工作的良方
农村工作突发性的多,有很多工作是你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但必须要办,而且要办好。一是急农民之所急。群体利益无小事,群体急事更要办。二急突发事件之所急。三是急项目工程之所急。
7、维护团结,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从现实情况看,很多村里工作干不好,不是村两委班子负责人能力差,而是相互之间不团结、要维护好班子团结。一是要少些“霸气”、“娇气”、“冷气”,多些谦虚、诚实、肯干、吃苦。二是健全完善有关制度,让制度来规范两委班子的行为。三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供稿/陈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