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小记者俱乐部>名师在线

记者采访的艺术

2013年08月02日 15:49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网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为了捕捉新闻素材,“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睛观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麦尔文·曼切尔语)就是说,记者要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很可能因不会采访而贻误战机,使“活鱼”在眼前溜掉,甚至让采访对象厌烦。

        实施新闻采访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巧妙发问

        提问是记者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因此,采访提问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研究和探讨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应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的发问技巧应该是:

        把握主题。为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自始至终遵循采访主题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要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巧用启发。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意外丰收的成果,记者的发问就要多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追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必须巧启发少追问,这种提问运用得好,有时可以在一个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两条以上的新闻。

        和蔼可亲。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若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起来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结果往往令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在采访发问时,记者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积极引导。新闻采访的发问应该是积极引导,尤其遇到采访对象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相反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艺术来打开采访对象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新的记忆。这时对方才会滔滔不绝地把问题、内容和盘托出。

        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性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使对方为难产生反感。

        语气和谐。记者提问的语气规范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如果问话态度过于严肃冷淡,提问生硬呆板,容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形成敌对情绪而影响采访。为使采访事半功倍,记者在提问时必须注重语气的和谐,营造一种自然随和甚至亲密无间的氛围,这时对方才会回答圆满,畅所欲言。

        验证求实。在采访中常常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这时就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实验证。但这种验证必须自然,巧妙,最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不要把一大堆问题一下子都摆出来,让对方无从答起。有经验的记者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心中有数,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与环境,恰到好处地逐一进行验证。全身感受

        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种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仅用你问我答式提问采访常常难以取胜。因此,记者要“正确认识报道对象并搜集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者要全面掌握事实真相,就必须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进攻,进行“全感采访”。

        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运用“全感采访”不仅可以获得新闻事件及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捕捉新闻事件、人物形象、活动情节,甚至能透视出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感采访”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采访艺术。我们提倡“全感采访”的目的,就在于发掘和掌握事实的真相。因此,记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亲自考察感受,这样才能捕捉到第一手材料。

        深入现场是“全感采访”对记者的起码要求,也是“全感采访”的基础。但深入现场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现场感受。就是说,记者要在现场进行全方位的感受。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了解、体验、观察、搜索、分析,以此来复原人或事物的神态、质地与质感,以便在文稿中更真实地再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全感采访”是一项扎实、细致的采访活动,必须锐意发掘,“不怕麻烦地研究,不怕艰苦地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地奔波”(邹韬奋语),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或事物的闪光点,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反复比较,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的采访手法。为了采访到“政治上有用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列宁语)新闻素材,记者要边采访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点,不断深化采访,以此来捕捉更新鲜、更重要、更具思想性、指导性和重要性的新闻素材。因此,比较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比政治上的重要性。一般采访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闻素材,这时记者就要充分进行联想比较。首先用政治标准比一比这些素材中,哪些素材或问题分量重,甚至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或震动。有时也可将本次采访与过去采访中发现的相近或相反的素材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发现分量较重或政治性较强的重大题材。

        比受众的普遍性。这种比较方式的原则,就是以广大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新点的普遍性为尺度来进行比较,以便采访发现受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新闻素材。

        比时效上的接近点。新闻采访除了突发事件和会议之外,一般不是当日发生当日采访的。因此,采访中必须时刻注意捕捉时效上最新、最近的新闻素材,通过比较,弃旧图新。必要时,也可以时效上的最新素材为由头,然后采访新近事件或历史事实,使之构成新闻。这种以最新时效为由头的采访方法,往往可使历史事件起死回生。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白晓伟)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