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2014专题>中国·临沂首届资本交易大会>聚焦

吴晓求:互联网金融尚处初始形态

2014年04月26日 10:02 作者: 来源:大众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10月31日表示,我国经济体制即将迎来第三次变革,在此次涉及金融体系基因的变革中,互联网金融将充当重要的推动性力量。吴晓求表示,在即将到来的这次经济体制改革当中,金融体系变革的力量将来自于三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10月31日表示,我国经济体制即将迎来第三次变革,在此次涉及金融体系基因的变革中,互联网金融将充当重要的推动性力量。他说,目前我国尚无互联网金融,而是仅仅具备互联网金融的雏形,但金融与互联网技术存在天生的基因匹配,后者将促进金融核心功能的更高效发挥。
      

      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昨日在京开幕,作为金博会的一部分,“2013年中国金融年度论坛”同期举行。吴晓求是在出席该论坛,并进行题为《互联网金融与中国金融的结果性变革》的演讲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金融体系三大变革


      吴晓求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在过去35年中完成了两次变革:第一次是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到2001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是201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使我国经济参与到全世界的经济分工和协作当中.他说,在前两次变革的基础上,我国即将迎来第三次变革,其标志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当中,金融的开放和改革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金融和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匹配的,金融并未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改革开放任务非常重。
      

      吴晓求表示,在即将到来的这次经济体制改革当中,金融体系变革的力量将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基因变革。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难以维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金融呈现出高度的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价格不透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相对较低,自身还积淀了很多风险。推动其转变的基因来自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互联网,近期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将推动金融体系发生基因的变革。
      

      其次,要推动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的金融结构缺乏弹性,这意味着难以分散风险、配置风险,一旦金融危机来临,金融的脆弱性就会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塑造一个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吸收和平缓这种风险。要改变金融结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幅度提升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池的比重。大力推动资产信贷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改变中国金融结构的根本性的举措。
      

      再者,要推进金融体系的开放,其标志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分两步走,第一步要使其成为可交易货币,第二步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人民币要可自由兑换。“我希望和相信经过两年的时间,人民币一定会成为一个完全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到2020年人民币将是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以及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备性货币,地位不会低于美元。”吴晓求说。
      

      互联网金融尚处初始形态


      针对目前广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业,吴晓求表示,目前中国只有互联网金融的初始形态,并不能说已经有了互联网金融业,金融业上网只是金融机构手臂的延伸,而非基因的革命。“从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变化,不是把现代汽车变成奔驰的过程,不是手臂延长,而应该是基因突变,是汽车变成飞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以互联网平台展开金融业服务,互联网是整个金融运行的平台而非工具。”


      吴晓求说,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商业模式带来了历史性的颠覆,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存在天生的基因匹配。金融的核心功能包括支付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资源配置功能、财富管理及风险配置功能等,这些功能嫁接到互联网平台上,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发布效率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体系的信息发布效率。因此可以看得到互联网这种技术和金融的结合是天生吻合的。”吴晓求同时谈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存在很多监管空白。无论法律还是监管标准,都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敞开胸怀让互联网金融进入到金融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加强监管,防范互联网成为新的非法集资平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目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