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
编者按:
临沭县柳编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临沭人民,用灵巧的双手,传承柳编工艺,弘扬柳编文化,创造着美好生活。“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为迎接第四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弘扬柳编文化,传承古老技艺,展示创意产品,大众网临沂站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指尖上的柳编”,采访了多位临沭柳编艺人,通过文字与镜头,记录小小柳条编织出的临沭人的梦想和幸福,记录柳编历史文化的挖掘演绎,记录传统手工艺者的匠人精神。
王朝学老人向大众网记者介绍柳条知识
大众网临沂11月7日讯(记者 邓梦娇 刘元迪 通讯员 吕永国)在临沭民间,有不少柳编艺人怀揣多项绝活,66岁的王朝学不仅对柳编技艺精益求精,还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方式,把柳编文化发扬光大,多年来参与并编撰的书籍近百万字。
王朝学出生在全国知名的"中国杞柳之乡"-临沭,从事柳编事业44年,练就了一手柳编绝活。据王朝学介绍,临沭柳编的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唐朝,自己所在的村庄也因柳编而得"柳庄"之名。今年66岁的他,是传统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的柳编作品众多,一条条普通的柳条经过他的手后,变成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编筐系柳柳毅传,拿到街上去卖钱。"王朝学告诉大众网记者,家里祖祖辈辈编织杞柳,自小就看着柔软的柳条经过父亲编织、母亲打线,变成一个个美观实用的箢子、簸箕、升等工具。受其影响,王朝学于1973年高中毕业后从事了柳编行业,凭着对柳编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这一干就是44年。
"以前,老辈的编织艺人往往早上5点起床准备材料,晚上12点才睡,除去吃饭、上厕所的时间,一天坐着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只为编织出好的柳编产品。"王朝学说,一个柳编产品,有人精益求精可能耗时1天,有人用1小时追求数量,但质量的好坏有目共睹。许多柳编艺人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都留下了弯腰驼背的"职业病"。现在柳编艺人虽然不用老辈艺人那般辛苦,但精益求精、"坐得住"的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优秀的柳编艺人要坐得住,有耐性,急躁容易用力不均匀,将柳条折断。"王朝学说,柳编工艺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系、砌等七种编织技法,其中一两种技法就可以编织出一个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这7种编织技法混合使用,有些人为了追求效率和效益,甚至用机器制作。但有的柳编产品是很多机器完成不了的,必须用双手去完成。
"以系的编织技法为例,艺人必须手工,编织时下力气,手会勒的很疼,但做出来的产品美观、耐用。"王朝学说,作为柳编人,无论何时不能丢掉传统,产品虽然千变万化,但最基础的还是编、系、砌等这七种编织技法,继承基础才能创新创造。
小小柳条编织着临沭人的梦想和幸福,传承着临沭人的历史和文化。为继承发扬柳编文化,王朝学近年来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编撰了《白柳编织技术》、《白柳生产技术》、《柳编文化研究》等书籍,多年来参与并编撰的书籍近百万字,为留住当地柳编文化做出了贡献。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