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大师杨进邦 与柳条为伍40载

2017-11-11 09:2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邓梦娇 李若愚 见习记者 时艺霖 吕永国
play
" />
  编者按: 
  临沭县柳编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临沭人民,用灵巧的双手,传承柳编工艺,弘扬柳编文化,创造着美好生活。“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为迎接第四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弘扬柳编文化,传承古老技艺,展示创意产品,大众网临沂站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指尖上的柳编”,采访了多位临沭柳编艺人,通过文字与镜头,记录小小柳条编织出的临沭人的梦想和幸福,记录柳编历史文化的挖掘演绎,记录传统手工艺者的匠人精神。
  大众网临沂11月11日讯(记者 邓梦娇 李若愚 见习记者 时艺霖 通讯员 吕永国)小小一根柳条,在柳编人的手里上下翻飞,就会变化成各种精美的日用器具和艺术品。杨进邦就是这样的柳编人,一个生活在“柳编之乡”,拿了40多年柳条的柳编人。
柳编床及其他柳编物件
柳编金龙
柳编磨子
柳编书画缸和垃圾桶
  11月9日下午,阳光正好,大众网记者来到杨进邦位于临沭县杨沙埠村的家中。干净明亮的房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柳编作品,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的金龙、能够转动的柳编磨子等。整个屋子到处都是柳条留下的印记,桌子、椅子,床,甚至垃圾桶都是用柳条制造的。恰逢村邻过来串门,杨进邦逗弄着身边的小朋友,嬉笑玩闹的场面,仿佛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含饴弄孙的老人,但当拿起柳条,他又变回了那个柳编人,专注而耐心,时间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他第一次拿起柳条一样。
  1973年,临沭县柳编产品被纳入国家首批柳编出口计划。1976年,杨进邦进入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从事草柳编织工艺品出口设计创新,至今已四十多年,期间,杨进邦设计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草柳编织工艺品。“柳编是祖传下来的一门技艺,1976年我参加工作,当时也没多想,就想着把这个工作做好,多设计,多去创作。”杨进邦说。
杨进邦在编制葫芦
杨进邦种的葫芦
  给记者倒了杯水后,杨进邦随即拿起柳条边编葫芦边跟大众网记者聊天,“我闲不下来,编个小葫芦还是挺好玩的,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也能活动活动手。”短短十分钟,一个小葫芦就做好了,杨进邦认为葫芦是代表着福禄,“看葫芦好不好,注意要看它这个细腰,要下大上小,根据条子的不同,每个葫芦都不一样。”不仅喜欢编葫芦,杨进邦还种葫芦,隔间的屋子里,放着这几年收获的葫芦,大大小小一百多个。
  除了满屋的柳编工艺品,桌子上一个放满各种活动证件的盒子引起了大众网记者的注意,“我喜欢收藏以前的东西,我所有参加活动的证件都留了下来,我以前创作的图纸甚至我儿子从小的成绩单我都有保存,当初不以为然,现在觉得越来越弥足珍贵。”杨进邦说着拿出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的杨进邦留着络腮胡子,意气风发,大众网记者夸赞他是个帅气的艺术家,他略显可爱的说,“出洋相,年轻时候喜欢出个洋相”虽然头发变白了,胡子也稀疏了,但他和照片里的自己还是散发着同样的光彩。
1990年获奖的彩色水果系列
  从事柳编设计40多年,杨进邦获奖无数,各种大大小小的证书都可以放慢一片墙了,但最让他得意的还是1990年设计的水果系列造型,“水果造型系列,通过制成水果样式,染成了水果对应的颜色,突破了柳编以前染白色的一个界限。”说完杨进邦拉着大众网记者去看当时留下的照片,眼中满是自豪感。
  看完照片,杨进邦又介绍了自己的木雕、印章作品,“艺术是相同的,需要各方面涉猎,设计柳编作品灵感很重要,我的编织技术一般,但是创意一定要有,从木雕和印章中,我能得到启发,我也一直信奉艺无止境,要不断学习。”
  “柳编传承代表人 有义务把这个传承下去,这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手艺,不能断!”谈到柳编的发展,杨进邦表达了对于柳编手艺传承的担忧,“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没有人想来做这个东西,所以做这个要有效益,不然没人想去做,传承也会很困难。还好,我们临沭柳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柳编产业集中,是很好的平台,我也会不遗余力的帮助柳编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对于柳交会,杨进邦认为是推广临沭柳编的好机会,自己义不容辞,“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这次柳交会对临沭柳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就像柳条离不开水,我也离不开柳编,我也会在这次柳编会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临沭柳编能越来越好。”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刘译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