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承担着阻断贫困代系传递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教育局积极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一丝不苟“摘穷帽”,全力以赴“拔穷根”,趟出了一条“从有学上、不辍学到上好学、成人才”的脱贫攻坚新路子,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注重顶层设计,力促教育扶贫“走在前、当尖兵”。在推进教育扶贫之初,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了推进教育扶贫的思路及目标要求,并适时补充完善。一是搭建组织架构。市县教育部门率先组建扶贫办,成立领导小组,采取硬抽人、抽硬人的办法,分别从机关和学校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加强扶贫办工作力量。全市教育系统组建起了100多人参加的16支“攻坚队伍”。二是明确攻坚路径。发扬沂蒙老区“领导干部打头阵、教干教师齐上阵”的优良传统,创新实施“十万教师联系百万家庭”和10条脱贫攻坚线“双十计划”。组织全市10万名教师,走进每个学生家庭,彻底托清底子;市教育局10名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负责1条线,均制定出扶贫专项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精准滴灌到校、到人。三是狠抓督导落实。市、县、学校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了市级统筹推进、县级抓帮扶指导、乡级抓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在全省率先研发教育扶贫信息平台,随时掌握扶贫项目推进情况。局党委会每月听取1次专题汇报,每季度召开1次现场推进会、半年进行1次专项督导、年底通报排名,形成了强有力的攻坚态势。以郯城县为例,该县在落实“军令状”的基础上,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百日会战”行动,行动聚焦了全县25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和1398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四是强化作风保障。扎实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及“教育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以作风建设成效促进教育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为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二、注重大爱助学,确保孩子“有学上、不辍学”。教育系统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行重点关爱。同时积极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教育助学关爱行动,确保每个孩子有学上、不辍学。一是实施资助扶贫。对建档立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施资助全覆盖。2016年以来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023人次,落实资助资金3299万元。二是实行关爱扶贫。对在校贫困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调查摸底,为每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为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提供场所和条件。截至2017年底,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涉及365处学校及“四联八建”贫困村涉及192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已全部建成留守儿童关爱室,关爱室完成率和覆盖率均达到100%。强化控辍保学,重点加强对贫困、留守、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流动情况监测,对失学辍学学生,严格落实劝返就学制度。三是开展社会扶贫。教育系统积极扩宽资助渠道,争取社会各界捐助。2016年累计接受社会助学650万元,资助学生1286人。2017年累计接受社会助学1250万元,资助学生12022人,其中,利用“爱心一日捐”资金实施“爱心助学行动”,发放资金638万,资助学生8822人。蒙阴县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性扶助措施基础上,利用社会捐资对贫困大一新生再次进行重点资助,实现了精准扶贫“双覆盖”。据统计,该县举行的“泛海行动”共资助74人,青岛太平洋新天地共资助78人,上海天爱公益基金会资助40人。国家普惠政策与社会爱心捐款两股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打造了扶贫助学行动的“加强版”。
三、注重均衡共享,助推孩子“上好学、能成才”。市教育局立足贫困村学校“点多、分散、质量低”及公共学前教育资源覆盖不足的现状,部署实施“教育资源提升五大工程”,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实施贫困村薄弱学校集中改造工程。在“全面改薄”原有规划基础上,做到涉贫学校优先安排、优先施工。截至2017年底,全市218所贫困村学校已投入各级资金6.87亿元,涉及校园校舍建设项目770个,校园校舍建设、设施设备购置规划已全部按时完成,临沂市提前完成贫困村学校全面改薄工作任务,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引导城镇中小学与贫困村中小学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结对学校365所,结对率100%。二是实施贫困村幼儿园集中建设工程。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13亿元,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134处,大大提高了贫困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率。三是实施贫困村教师提升工程。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两年来补充音体美等短缺学科教师1288名。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训计划,两年来签约867名高中毕业生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乡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开展乡村学校支教。两年来安排2546名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支教、组织588名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薄弱学科技能培训、贫困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贫困村小学校长及教干教师专题培训等,两年来共计培训约9万人次。四是实施智慧教育云平台集中搭建工程。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与拓普网络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购买教育云服务,市县两级财政5年将投入4.3亿元,目前,已有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与临沂市对接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调集全国的优质资源为临沂所用。有效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五是实施职业教育增智强技脱贫工程。开展精准对接贫困家庭脱贫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招生扶贫,对初中毕业后希望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户子女,引导他们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两年来全市共招收贫困学生51226人。实行“订单培养”、学习、就业等“一生一策”个性化帮扶,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全市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约为95%。依托各类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面向在职职工、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职业培训,两年来累计培训18万人次。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2018年2月6日,费县上冶三村村主任钟学义等人来到费县教育局,把写有“惠民之举暖人心,倾力为民办实事”的锦旗送到该局领导手中。在肯定教育扶贫工作成绩的同时,教育扶贫工作也存在精准扶贫理念树立不够牢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不够健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等一些问题。下一步,临沂市教育局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直面新挑战,按照213的工作思路,即推进“贫困村学前教育普及计划”、“贫困村教师队伍提升计划”2项计划,“织牢”补短托底网;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1个网络,“织紧”合力攻坚网;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特殊群体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精准招生培养体系”3个体系,“织密”资助保学网。采取真招、实招、硬招,建立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