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壮丽七十年•与健康同行》,在全市寻找医学世家、从医70年的老专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专家及“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乡医”,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向他们致敬!
【壮丽七十年·与健康同行】类延平:老军医的家乡情怀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高岩 实习生 马小双
“哪里不舒服?上次的药吃完效果怎么样?”12月3日上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蒙阴县蒙阴镇卫生院见到类延平时,他正在给一位老大爷看诊。一袭白衣,精神十足,光亮整洁的面容留下少许岁月的痕迹,如果不是一头花白的头发,很难与一位七旬的退休老军医挂钩。
“我姨夫曾告诉我,治病救人是一件很幸福,很伟大的事。”类延平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的姨夫是一名老中医,受姨夫的影响,类延平初中毕业便跟随姨夫学医,因为姨夫的一句话,类延平年过半百的从医生涯中,一直坚守全心全意治病救人的理念,也成为他时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提起六十多年前的事,依然历历在目……
1964年12月,类延平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军,从一名青涩卫生员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稳重的军医。期间他参加了抗美援越的战斗,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克服艰难险阻、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积极抢救伤员,数次成功护卫重伤员转运到后方医院,因表现突出,受到了越南总理府的表彰。部队20年里,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二十余省的基层连队,爬山涉水、战酷暑、斗严寒,为战士为驻地百姓服务,多次受到团嘉奖、营嘉奖。
1983年,类延平转业主动要求回到家乡。
“这里是我的家乡,能为家乡的老百姓服务,我觉得很开心。”类延平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蒙阴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虽然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差,有时还会出现屋顶漏雨,但类延平从不抱怨,他说,作为一名解放军,虽然退休了,脱下了军装,但作为军人的本色不会变,要不忘初心为老区百姓服务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35年,类延平始终热心为农村百姓服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日子里,他仅靠一辆自行车走遍了30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找类大夫去啊”一时之间成了乡镇百姓生病后相互转告的口头禅。
今年85岁,家住城郊李家堡村的李凤玉大爷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类延平已经给他看了40多年的病,每次拿一个月的药,吃完以后再来找类延平看,这几年他的病情一直非常稳定。李凤玉说,“多亏了类医生。”
从医55年的类延平始终坚持刻苦钻研。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都不断钻研技术,自觉刻苦学习。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勤学多问、多思多悟,每次进修均取得优异成绩;勤学苦练、辩证施方,为了掌握用药量或弄清药物的疗效,甚至在自己身上做测试。“当时也没想别的,就觉得一定要治好患者。”类延平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为医药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他的责任。也正因为类延平对医疗技术的不懈钻研,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卫生员、军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并且取得“临沂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巨大成绩。
从医55年的时间里,类延平经常义务出诊接诊、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在院领导岗位上时,中秋节的月饼、春节团圆的饺子他都是在病房和患者一起分享,一切以治病救人为第一,经常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很多二十、三十多年前治愈的患者,生病后认准找他看病……
55年风风雨雨,类延平以高尚的医德、精深的医技,赢得了社会的敬重。如今,白发苍苍的类延平虽已退休,但他仍然每天坚持义诊,他说:“为每一个病人解决疾苦是我最大的心愿,看着一个个被我救治的病人康复,我感到非常欣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