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随笔:故乡的山与树

2018-04-26 17:4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佃建
play
" />

  我的故乡莒县有一座山,名曰浮来。山上有一棵大树,是为银杏。树旁有碑文 “天下银杏第一树”,足见我言不妄。

  关于此树之大。有两个流传故事可佐证。其一:相传古时候一书生观瞻大树后,想测量一下树的粗细,因缺少工具,就用两臂围抱,当他搂抱七次后,天下起大雨,一个小媳妇避雨贴树而站,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意识,使他不能叫人让开,只好一拃一拃的量到小媳妇身边,正好八拃,加上小媳妇,就诞生了“七搂八拃一媳妇”的佳话。若干年过去,树围早有准确的数据。然而,故乡人说起大树还是喜欢书生的测量。

  其二:在我小时候听村上老人讲,说古代两个商人,一个是莒州人,一个是沂水人,在一起做买卖时各自谈起自己家乡的骄傲事。沂水人说,我们沂水的高桥(在沂水县高桥镇)是天下第一高。有一年一个小媳妇正月抱着孩子走娘家从桥上过,不小心松了手,孩子滑落桥下,第二年正月走娘家,再不敢走桥上,就从桥下过,刚走到桥中间下面,听见孩子哭,仰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孩子,急忙伸手接住。莒州人毫不示弱地说,我们浮来山上的白果树,那才是天下第一大树,每年秋季打白果时,好多果子都落到了20里外的县大堂上。

  故事已老,没人究其真假。只有大树的风采依然,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正如清康熙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七律》所云:“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此诗不但赞美了大树的壮丽形体,恢弘气势,而且感叹古代曾经威赫一世的王侯,与大树相比也显得渺小。古今多少事,随着时光已成梦幻,独有大树阅尽沧桑,依然笑看世态炎凉。

  我第一次去看白果树,大约十一二岁,正月十六赶山会。那时正值“文革”期间,除了银杏大树英姿傲然外,浮来山上到处是积雪,定林寺内被“破四旧”搞得到处断壁残垣。记得那天看完大树,在熙攘的人群簇拥下,爬上了北面的山坡。雪后的青松挺直苍翠,积雪在阳光下有些刺眼。在半山坡我坐在一块大石上,吃完了娘烙的大饼和炒鸡蛋,便返程回家了。

  半个世纪过去,经过改革发展,家乡已发生巨变。为了发展旅游事业,不但整修了寺院,新建了古城堡、浮来阁、华人寻根馆等景点,还于每年秋季举办“中国福寿节”,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浮来谐音“福来”,人到福来,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几十年来,七八次登山观树。自认为最好的游览季节还属秋天。记得有一年深秋,陪慕名而来的路先生游览。

  当我们款款走进山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繁茂的树王。状如扇形的银杏叶片,在深秋里泛着灿烂的金黄。微风拂过,那些离开枝头的叶子,娇美的在空中旋舞。淡淡的阳光打在舞动的叶脉上,金光四射。有的飘出寺门,装点得漫山金色闪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浮来山海拔虽不足300米,也没有巍峨的峰峦,但它三面环山,状如三朵云,分别是飞来峰、浮来峰、佛来峰。形成一个藏风纳气的绝妙山坳。山坳里怪石嶙峋,水脉丰盈,草木茂盛,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坐落在山间的定林寺,始建于春秋时期。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大雄宝殿等古建筑飞檐画栋,古朴壮观。

  我们拾阶进入前院,迎面硕大的银杏树王挡住视线。只见树干伟岸,主枝旁逸斜出,若巨型莲花。枝柯间累累的银杏果实,透着成熟的橙黄色,随风摇曳出迷人风姿。低矮枝条上游客“许愿”的红布条与霜染的金叶相映生辉,分外瑰丽。待觉眼累,低头一瞅,满地的黄叶似一群小精灵簇拥着,欢乐着,爱的人不忍落脚……树下几通石碑记载着有关大树的故事。其中一碑上题《莒鲁会盟处》。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鲁隐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一块清顺治年间的碑文称,此树“至今已逾三千年”,照此推算,如今树龄已有三千五百余年。仰望着高达24.5米,主干粗15.7米,繁荫覆盖面积一亩多,国内独一,世上罕见的巨树,不由心生敬畏。噫吁兮,伟哉此树!

  穿过月亮门,来到中院,一座二层的“校经搂”,就是南北朝时代文学评论大家刘勰当年居住创作的地方。刘勰(约公元464——532年),字彦和。年少丧父,家境贫寒,遂出家来到定林寺。天生聪慧的他,在刻苦钻研佛教经论的同时,大量批阅、评论各种书籍,并进行文学理论探讨,终于写出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批评和讨论创作的专著《文心雕龙》,共50篇,3万7千字。“文心雕龙”意思是作文要用心,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致。刘勰的许多远见卓识影响着一代代的文艺学者。在《神思》篇中云:“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短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是作家要善于运用想象,才能把具体分散的生活材料,熔铸成文字形象,才能达到“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境界。

  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进后院。院中有一株雄性银杏树,看上去它比银杏树王细一些,但却挺拔俊秀,远远看去,银杏树王依偎在它的怀里,千百年来它忠实的尽着一个丈夫的呵护职责。院中的“三教堂”,是我省唯一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堂,堂内塑像栩栩如生,似向世人昭示“道不同,也可为谋”。

  在定林寺对面山间,立有为纪念刘勰由郭沫若题写的“文心亭”。亭边巨石上镌刻着“象山树”三个篆字,经考证是刘勰当年感念大树为他挡风遮雨而刻下的敬辞。意为大树如山之雄伟不老。

  山涧里,青松翠柏,小桥流水。岸边古藤盘绕,怪石矗立。清冽的“龙泉”水,缓流成溪,似“青龙”低吟……

  树因山而生,山因树而名。正是这仙山、寿树孕育了刘勰这样的文学理论大家,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可与银杏树王比美的《文心雕龙》之文学“大树”,张扬着古老的东夷文化代代盛开文明之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