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脚下一老翁

2024-12-04 17:2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戴聪华
play

  早就听说富官庄镇的退休干部王思立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直无缘拜访。

  这几天不忙,我们几个老干人相约,一起到了富官庄镇,和镇里的几个同志一块拜访了王思立老人家。

  车子拉着我们几位访客不紧不慢地行驶着。车窗外,正是初冬景色。路边的白杨树上,还有几片叶子在微风中飘零着;往远处看,大片的麦田显示着生机,绿油油的一片;远山上,红、绿、黄、黑交织着,色彩斑斓。车子拐了几个弯儿,停在了王家箕山村东南的一条胡同头上。

  王思立老人家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王启松已经在街头迎接我们了。王老已经81岁了,今天好像刻意打扮了一番。一身藏蓝色的西服,白色的衬衣,黑色的皮鞋,头发花白了,但梳得很有型,清瘦的脸上笑意盈盈。左胸口红光闪烁,他今天戴上了党徽。

  一行人握手寒暄一番,一边拉呱,一边向王老家走去。一边走,王书记一边向我介绍。王老退休回家后,一直操心着老少爷们的事。前几年,还是大家吃水靠挑的时候,村里的一口老井,年久失修,村里的老人吃水非常不方便。王老自己出资,找了工程队把井淘了淘,把湿滑的井口重新进行了垒砌,并且在井台上添置了一个公用的水桶和井绳。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自来水了,但古井还在,王老的善举依然在老人们中间口口相传。

  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到了王老的家。王老家门口朝北,略显陈旧的绿漆铁门,看上去很普通,同周边的邻居没有什么区别。但走进院子没几步,我就被院子的干净整洁所震撼!院子不大,是一个二进二出的农家小院。进门先是一个过道,过道一侧显眼处张贴着主人的友情提示“出门,勿忘手机钥匙”。过道东侧,是主人的厨房餐厅。厨房里一尘不染,餐厅里窗明几净。

  往前再走几步,就到了第二个院子的后墙。后墙脚下,有心的主人设计了几处栽绿植的地方,四丛麦冬旺盛地生长着,给这个不大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再往前走,又是一个过道,在过道两侧,主人放置了两块铭牌,铭牌上刻印着王老自己写的诗《书笔情》,一首是这样写的“静在雅室览书群,如同挚友论古今。兴致纸墨抒情怀,爱笔殷勤随我心”;另一首是这样写的“闲庭花前孤自身,谁来与我聊知音?唯有书笔和电脑,海内涵情伴灵魂”。

  走出过道,小院豁然开朗。过道左侧,两间小屋,里外套间,是主人的书房兼卧室,房间不大,布置得满满当当。外间除安排了一个沙发、一个茶几外,全是书橱,书橱里按照政治类、历史类、科技类、少儿读物类摆放着不同类型的图书;里间,是主人的书房,一张不大的书桌,摆放着电脑和打印机。王老八十多岁了,电脑使用得很熟练,录入、排版、打印一丝不苟。

  书房前是一片小菜地,大约五六十平方米的样子,东西向整理成6个小菜畦,畦子里种的大蒜,蒜苗也有十几厘米高了,摇摇曳曳,鲜嫩可人。

  我羡慕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再看看年逾八旬的王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年已耄耋,还是这么热爱生活!

  跟随着主人的脚步,我们又到了王老的家庭展厅——老物件陈列馆。王老的这个展厅,是祖上的老房子。王老说,本来想把房子翻新一下,但考虑到房子的用途就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就想让他保持原貌,把老物件摆放在这里,找回过去的感觉,有一种沧桑感。

  听着王老的介绍,看着一件件会说话的老物件,我们仿佛沿着时光隧道,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和先人们对话。

  这是耕地的犁,这是耙地的耢,那是播种的耩子,这三样是我们庄户人种地的老家什;

  这是点豆油的老灯,那时候我们家穷,七八口人平常只能点一根灯芯,只有过年才能点两根灯芯,这是后来的罩子灯、保险灯,保险灯又叫气死风;

  这是我奶奶出嫁时穿的绣花鞋,那时候奶奶受尽了折磨,不到10岁就开始裹脚,活生生地把一双正常的脚变成了这样!

  这两块煤,是我从博山用小车推回来的。去博山推一趟煤,来回得七天。除去费用,大约能赚两块钱。

  听着王老略显沧桑的声音,看着展厅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王老用一件件老物件去讲述爷爷奶奶那代人经历的故事。年轻人认真地听,仔细地问,用心去感受那代人的不容易!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王老还有很多话要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话要问,我得静下心来想想,怎样走进王老的内心,去感受他的精致生活和一颗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心!(作者 戴聪华)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