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 青春 兴农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学风建设“特色品牌”建设纪实

2024-12-02 15:13:00 来源: 临沂大学 作者: 胡晓平
play

  建强农业农村系统青年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是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赋予农业高校新的使命和担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坚持从专业实际出发,立足“在农言农”的鲜明特征,凝练创建“红色 青春 兴农”的学风建设特色品牌,不断将“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教育理念有效落地,使全体学生普遍树立起“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观念,形成“兴农报国、勇毅前行”的农林学生核心品质。

  红色铸魂,坚定报国之志。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报国之志。农林科学学院充分利用沂蒙红色资源,线上线下开展红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沂蒙精神内涵。打造“学思践悟沂蒙精神行”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围绕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致敬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等户外主题党团日活动,选拔学生宣讲校园文化,录制沂蒙精神微党课,使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增见识、长才干,在知行合一中守初心、担使命,切实发挥思想教育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学院师生党员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问答清明 家国永念”清明节追忆先烈活动

  合力育人,激聚青春力量。

  学风建设需要多维联动、多措并举。学院全面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发挥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会、家长、同学和学生本人10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整合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形成信念教育、成长帮扶、社会实践、社会认知四大育人模块,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激聚力量。

  信念教育坚定专业思想,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探索形成了“三维融合、五层递进、四位一体”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和所属行业逐步形成清晰认知,了解课程学习、技能实践和科研训练的时间分布及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学有选择、学有目标。其次,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学风,强化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和育人意识,牢固树立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师表带动作用,学院1名教师获评临沂市“沂蒙榜样”荣誉称号。

  成长帮扶提升育人成效,通过优化教育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辅导员及班主任考核办法、就业推进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压实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等各方面育人责任,提高育人质效。

  做实学生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开展示范党支部、优秀班级、红旗团支部、文明宿舍等建设评选活动,不断涵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集体意识,助力学风建设。学生第一党支部获评“临沂大学样板党支部”,学院团委先后荣获“临沂市五四红旗团委”“临沂大学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生会获评学校“十佳学生会”。

  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引导作用,指导班级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突出学生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通过评先树优、年度表彰等,挖掘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典型,以榜样激励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院连续5年考研率超过50%,涌现出的优秀考研宿舍、优秀毕业生被校内外媒体专题报道。

  社会实践助推创新创业,围绕第一课堂目标要求,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举办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学生的科创能力,组织各类学术讨论、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鼓励教师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的探讨与实践。指定科研骨干教师选拔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申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

  2024年,学生成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13项;荣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第九届“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二等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花艺虚拟仿真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医药生物技术技能大赛创新赛道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实验技能赛道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第十二届“丰金杯”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技能与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智慧园艺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0项;第七届“罗素杯”山东省大学生昆虫创意作品大赛获创新赛道一等奖1项,创意赛道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社会认知促进实践能力,做实“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了解社会实情,上好认知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探索“第三课堂”教育模式,将课堂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活动了解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差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劳动实践能力、自然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学生利用暑期对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承担的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首批208名乡村振兴带头人进行了全面调研回访并形成调研报告。在了解“头雁”在乡村振兴中形成“雁阵”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爱农兴农的责任担当。学院“‘沂’‘新’创未来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

学生回访调研山东省乡村产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首批208名乡村振兴带头人

  学以致用,练就兴农本领

  构筑融教学科研实践、生产实践与社会服务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校内外“耕读教育”基地,加大与“科技小院”合作力度,组织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度参与实际生产,实现教育与服务生产一线无缝连接。注重开展基层调研,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农耕文明、了解农民冷暖,围绕农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和志愿服务。

  学生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学院“农业农村部天敌昆虫重点实验室鲁南分中心”“鲁南地区天敌生物与授粉昆虫扩繁基地”科研平台开展熊蜂授粉技术研究,成功选育本地熊蜂“沂蒙1号”,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2篇、北大核刊5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2项,成立山东沂鲁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玉树临蜂——沂蒙熊蜂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技术项目累计推广应用于设施蔬菜30000余亩次,每亩最高增产达8000元,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落地。

学生在设施蔬菜大棚内安装“沂蒙1号”第三代授粉熊蜂便携式蜂箱、提供技术支持

  今后,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将继续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懂两爱三有”优秀农业人才。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