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财经>理财>大话理财

信托盯上3000亿海外并购蛋糕 申请QDII牌照转型

2014年09月04日 10:29:00 作者:钟源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地产项目风险加大,通道红利尽 失 的 压 力 下 , 以 前 颇 受 冷 遇 的Q D II业务,未来或将成为信托业务的重要一极。先前和兴业信托同时上报申请材料的中融信托,其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目前还未接到批准的通知,公司上下正焦急等待。

      在地产项目风险加大,通道红利尽 失 的 压 力 下 , 以 前 颇 受 冷 遇 的Q D II业务,未来或将成为信托业务的重要一极。今年以来,近3000亿元中企海外并购市场,也为信托转型打开新的空间。

      “从福建省银监局下发的通知看,我们公司8月6日就已经通过监管 层 批 准 , 获 得Q D II业 务 资 格了。”兴业信托相关工作人员9月3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先前和兴业信托同时上报申请材料的中融信托,其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目前还未接到批准的通知,公司上下正焦急等待。

      Q D II,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

      南方某信托公司管理人士3日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信托公司通过Q D II审批,最终发布Q D II产品,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扩大业务品种,从而使其投资对象更为宽泛。

      早在2007年4月,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就明确指出信托公司可获得Q D II业务资格。2007年下半年,上海信托、中信信托在信托行业中率先获得Q D II的牌照。但由于当时海外市场正经历金融危机,监管层开始审慎,直到2009年底,上海信托获批Q D II投资额度,同时获批的还有中诚信托。中信信托则直到2012年11月才拿到额度。外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中诚信托、上海信托、中海信托、平安信托、华信信托、华宝信托、中信信托、新华信托等8家公司获批Q D II投资额度,总计56亿美元。

      “信托公司在获得Q D II资格后并不能马上发布产品,还需要依据证监会相关条例通过各项流程,比如额度的分配等,但最大的关卡过了,离产品推出时间就不会太长。”上述信托人士表示。

      该人士透露,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特别是海外投资能力有限等让信托系Q D II业务发展滞后,而2009年以来房地产信托大发展,让信托公司对于获利并不丰厚的海外市场并不特别感兴趣“当前,在地产项目风险加大,通道红利尽失的压力下,信托公司拾起这块业务,也是符合注重财富管理的转型需要。再说近年来,海外并购市场蛋糕呈现不断壮大趋势。”他说。

      清科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共完成案例75起,同比涨幅达92.3%,环比增长25.0%;披露金额的63起案例共涉及金额134.4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96.31亿美元下降31.5%,环比降低28.7%。其中,全资收购的案例达22起,控股收购的案例数占全部75起交易的54 .7%,剩余的34起案例中有15起的交易未披露股权比例,且金融行业最为热门。

      不过,清科研究中心曹紫婷认为,由于“出海”经验不足,被并购方地区法律审核限制,收购成本高昂等因素,大部分(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以失败告终。

      对此,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表示,投资海外市场,无论是对投资实体经济的中企来说,还是拿到牌照投资证券市场的信托公司来说,都要面临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改革和开放的深入,未来Q D II信托业务的发展前景会看好,这也是信托业转型之一。

      “先前拿到Q D II牌照的信托公司,投向较为单一且趋同,香港市场的债券和股票是主要投资标的,H股中主要投内地企业股。鉴于此,未来投资中企海外并购业务也将是主打方向,而今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成功的就有近千亿,如果算上近三分之二失败的部分,整个并购市场下半年将有近3000亿的规模。提前布局是有眼光信托的明智之举,尽管现在基本利润很微弱。”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坦言。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王萍)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