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小微改变带来城市妙变

2024-12-19 11:37:00 来源: 临沂城市管理 作者: 冯善鹏
play

  临沂市立足工作实际,聚焦“微改精提”,集中实施空间微动、设施微改、秩序微调、效能微治四项改造工程,以“小切口”推进“大治理”, “微实事”促进“精提质”,集中破解城市空间设施不足、交通不畅、效能不高等突出顽疾,有效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小微空间治理品牌。

  推进空间微动 助推市民公共空间大延展

  聚焦小微地块,点滴提升城市绿量。临沂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目标定位,以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和山东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小微口袋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社区空闲地块和小微空间,实施见缝插绿,点滴布绿,形成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为点、城市绿道为线、城市绿化服务圈为片的小微绿化整体布局,推动公园绿道等绿色空间与城市格局融合更新,全市已累计建成小微口袋公园747处,新增各类绿地面积471万平方米,绿道42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沂河、祊河等滨河带状公园为景观主轴,道路绿化为线型景观,“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体系,城市总体绿量不断提升,打造了 “花满街、树满园、绿满城、出门见绿”的城市立体绿化效果。

  坚持开放共享,实施绿地开放惠民。实施见缝插绿,提升城市整体绿量的同时,在公园外围和绿道沿线协同建设部分公共服务、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商业消费等小型附属设施,将新建公园绿地打造成承载休闲、文化、体育、艺术、亲子、交往、研学的多元活动载体,实施“小半径、大服务”,在局部区域形成“出门见园、多元融合、人园相谐”的绿地公园体系,并向周边市民开放共享,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城市绿化成果,城区累计开放大小共享绿地166处,面积671万平方米,提供绿荫停车位14531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便民“微空间”,满足了市民群众亲近自然、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的户外活动需求,更好地发挥了公园绿地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市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实施设施微改 助力城市空间功能大改进

  聚焦背街小巷,完善空间生活功能。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管理的毛细血管和“里子”,同时也是城市管理的“洼地”, 市容秩序乱、基础设施差等急难愁盼问题,影响了基层市民群众的宜居指数、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面对这一难题,临沂市兰山区作为中心城区驻地,推动各区镇街积极发挥属地管理职能,集中推进扮靓背街小巷行动,先后对城区西小山巷、机场巷、平川路、银座后街等75条具有浓厚人文特色和历史传承的背街小巷实施微改造和精细化治理,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重点完善照明、道路、环卫等基本民生设施,累计安装路灯600余盏,硬化路面22500平方米,划设临时性停车泊位1286个,整治各类飞线46000余米。在背街小巷改造过程中,对小巷两侧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原貌翻新和改造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小巷的原生貌态,进一步扮靓周边环境,集中引入一批具有浓郁年代风情特色的传统门店,打造了青龙河北街、平川巷、山川巷、西小山巷、书院巷多条具有鲜明老城人文街巷和新东关、金雀山夜市等特色街区,形成了青龙河北街、沂州路北段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在保留老城区历史风貌和烟火气息的同时,兼顾各阶层民生事宜,彰显了城市温度和亮度,有效拓展了城市管理受众群体惠及范围和覆盖空间。

  坚持规划创新,统筹城市空间建设。学习外地种树占地留白做法,按照“占下地、栽上树、停上车、能便民”的基本策略,对中心城区部分闲置城市建设预留地块进行统筹规划开发,重点解决部分城市点位绿化不足、民生服务设施匮乏、停车设施偏少等突出问题,先后对城区50余块小块城市预留地块进行小片区、多点位规划开发,持续打造“果蔬小集”、“邻里市集”等品牌化、临时性场所,先后规划片林绿地26处、绿荫停车场19处,邻里市集7处,新增停车位3500余个,设置摊位502个,有效解决了偏远区域服务设施不足难题。

  开展秩序微调 助成市民通勤出行大便捷

  聚焦有限空间,加大城区停车泊位供给。针对城区部分区域市民通勤出行秩序拥堵严重问题,立足老城区管理实际,对有限空间实施精准调控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在不破坏原有运行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拆旧赋能”原则,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小块闲置地块综合利用等,实施“小步快跑”,加大城区小额停车泊位供给,充分利用小块绿地、口袋公园、社区空地、街头巷尾,推进有限空间停车,采取公共建筑配建、“公园+停车”、“绿荫+停车”等多种措施,见缝插针施划新建临时性停车泊位,“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全市累计配建绿荫停车场150处,新增各类停车泊位1.5万个,城区停车难问题持续改善。

  坚持重点突破,破解城市停车难题。针对城区停车及服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实施重点突破,在完善停车设施,保持原有设施功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周边基础设施进行小范围改造提升,在改善基本功能的同时,累计对中心城区12所学校周边的小块绿化带实施改造提升,新建护学步道12处,同步增设部分休憩桌凳和遮阳伞等小型城市家具,建设具有休闲功能的家长驿站和休息区,让基本设施更加便民惠民。实施共享单车“进北城”,新投放共享电动单车2600余辆,基本实现大型商超、写字楼、公园、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全覆盖,有效化解了“学圈”“医圈”“商圈”“老旧小区”等拥堵区域停车难问题。

  推动效能微治 助跑城市管理质效大飞跃

  聚焦智慧应用,科技赋能城市管理。在巩固原有管理成效的基础上,坚持以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推动城市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创新,持续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升级,先后开发35项特色应用场景,助推城市管理实现从“智能化”到“智慧化”迭代升级,“零接触”成为日常管理主要方式。兰山区研发智慧城市管理“e兰码”服务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店招牌匾办理、餐饮油烟监管、智慧停车等日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研发增设在线全流程办理、一键呼叫、问题上报等应用场景和功能,实现城市管理日常工作流程“一网通办”和“一键直达”。推动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开发电子围栏技术,实施“共享单车进北城”活动,北城新区累计增设电子围栏停车站点122处,陆续投放共享电车2200辆,打通政务功能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短距离出行需求,成功实现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自我管理。

  全领域推行“党建+热线首发”党建引领工程,集中开展中心城区垃圾清运和占道经营专项深办,针对局部区域内的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实施小范围分类治理,有物业管理小区由“桶车对接”向“桶站对接”转变,无人管理小区推行“一体管理”清运模式,道路沿街店铺定时上门收集垃圾,收集站垃圾每日收集量由300吨增加到700吨,有效缓解居住小区清运次数不足、清运作业噪音扰民等问题,实现清运效率与市容环境的双赢。针对占道经营问题突出的区域和点位,有效利用周边边角区域、社区空闲地、公园广场、空闲地块,先后建设临时性综合疏导点“邻里市集”、季节性 “果蔬小集”140个,举办乡村振兴利民展销邻里市集10次,打造了第一书记惠民展销点、“舌尖上的临沂”、“临沂手造”“红绿蓝古今”等临沂特色网红业态,在管理上设置爱心摊点,引导原住民、原创品牌和低收入人群优先进入,强化日常管理,实施精准负面约束,做到摊走地净、有序经营、便民不扰民,既从源头上解决了经营业户的生计问题,又保障了周边区域市民近距离日常消费需求,打造15分生活圈,补足社区功能短板。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