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网谈

用法律的庄严铭记历史的沉重

2014年09月09日 10:10:00 作者:书香满心 来源:大众网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铭记抗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立民族精神支柱,汲取民族精神力量,怀着一份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去开拓,去创造,去奋发,去自强。

      用法律的庄严铭记历史的沉重

      作者:书香满心

      明天,是我国以立法形式正式确立后的第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相关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国之典,民之情。以立法形式提醒人民铭记这段屈辱悲壮的历史、勿忘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是为了牢记无数英勇献身的英烈先辈,是为了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是不容翻案的。纪念胜利之日,既是欢庆的时刻,也是警醒的时候。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安稳,日本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幽灵依然在游荡。他们不甘心接受二战失败的结果,刻意否认侵略罪行,肆意挑战战后国际秩序,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谋划修改和平宪法、企图掠夺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特别自首相安倍上台以来,日本内阁成员不仅不彻底反省战争罪行,反而一再纵容其国内右翼势力屡屡挑起事端。正义不容挑战,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是对日本复辟势力的严正警告,提醒他们不要将日本带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与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抬头相呼应,国内一些媚日分子在利益面前也患上了“健忘症”。他们有的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为日本军国主义张目,有的无底线地发表亲日言论,有的甚至主张我国放弃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在这些人身上,已经变得遥远而渺茫;那段倍受屈辱的民族惨痛历史,早已被他们抛到脑后。大众网开展的“难以忘却的记忆—全球寻找见证人·讲述中国抗战史”活动,就是一种对珍贵历史资料的保存和铭记。

      历史是不准虚无的。某些势力屡屡在互联网上掀起对抗战历史的虚无主义浪潮。他们有的否定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损害我党我军形象;有的否定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的历史地位,质疑中国共产党员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有的故意编造谣言歪曲历史,恶意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这些思潮不仅让有的青少年误解了历史、曲解了历史、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甚至让一些成年人怀疑了以前所受的教育和认知的历史,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此等语境之下,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显得尤为重要。要让那些从一出生就在幸福生活中穿行的孩子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曾经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被强盗们的坦克碾过;我们的祖国能有今天的强盛,是因为先烈们经受了难以言说的苦难,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战争是为了远离战争,追忆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铭记抗战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立民族精神支柱,汲取民族精神力量,怀着一份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去开拓,去创造,去奋发,去自强。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王目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