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

又推虚拟信用卡 “双马大战”已成肥皂剧?

2014年03月13日 08:18 作者:王丹阳 来源:广州日报
最快下周无实物卡移动信用支付或问世 专家称没可靠安全手段用户仍难稳定 如同打车软件“土豪撒钱”一样,从马年春节开始,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就轮流在饮料自动售卖展开PK补贴。试想一下,未来在中国吃饭、看电影、打车、消费都不需要带钱包和优惠券,而只用带手机就行。

      最快下周无实物卡移动信用支付或问世 专家称没可靠安全手段用户仍难稳定

      文/本报记者 王丹阳

      进入甲午马年还不到50天,微信红包、打车软件火拼、炸鸡啤酒、老妈打不到出租车、三八妇女节免费请全国吃喝……这些由互联网产生的热门话题,宛如电视连续剧,每周都要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不少媒体的娱乐、生活和金融头条。

      这一周,连续剧的故事看似也颇有分量——周一,腾讯宣布正式入股京东;周二,联合实体商家的微信POS机支付或将试用;昨日,阿里、腾讯又成为中国首批5个民营银行的试点。最快下周一,阿里、腾讯或推出网络虚拟信用卡,未来,手机中出现“阿里银行”、“腾讯银行”的智能金融软件看似并不遥远。

      连续剧的编剧虽然是马云、马化腾,主角却是现实中的你我他——中国目前已超1亿的手机支付用户。在专家看来,通过媒体、社交、游戏、购物占据用户时间,培养消费习惯,最终会让网络虚拟支付代替现金和实物银行卡,或许才是2014年度大戏“双马战”的主题。

      1988年,长堤91号,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大厦外侧出现了广州第一台ATM机,吸引了当时不少市民好奇的目光。

      当手机想干掉实物卡

      这台被形容为“银行柜台‘机器人’”的装置是随着银行卡在广州的使用而专门设置的。根据本报当时报道,“这个‘机器人’嵌在墙内,只露出它1平方米的‘面庞’,上面有显示屏、指示灯、键盘和存取款出口,宛如‘机器人’的‘眼睛’和‘嘴巴’。”

      26年过去,银行卡和信用卡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备品。而2014年,一场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用手机钱包来取代现金与实物卡片的“金融变革”也成滥觞之势。

      用手机可以干什么?

      32岁的银行从业人员小林是最早使用手机消费的一员。早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小林在广州的麦当劳、肯德基和星巴克等场所,就通过银行、移动、电信等运营商的积分,兑换过快餐和饮料。通过扫描手机用户上类似代金券性质的二维码和串码,可以实现食物兑换。在超市,也可以用手机上的电子储值卡购物。

      2年前,小林加入了团购一族。用电脑在网站购买餐厅和娱乐的团购券,在小林看来,这些都是移动支付的原始形式。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WiFi和3G、4G信号的普及,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会愿意尝试更广泛的移动支付——将银行卡账户与手机捆绑。在上班路上,小林说,她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用手机支付买彩票、充值、代交水电费、买机票和预订火车票,用手机打车付费以及银行转账与理财。

      知名IT经理人王冠雄认为,移动支付将是一场自卡片干掉现金后,手机干掉卡片的“革命”,一场激动人心、改变人类使用金钱方式的“战争”。

      手机声波支付更便捷

      实际上,移动入口“O2O”(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构与互联网结合)的争夺,从2013年开始就被业界称为BAT俱乐部(百度、阿里、腾讯三家公司的拼音首字母简写)间的“三国杀”。在马年春节后,“三国杀”变成了支付宝与微信这两大网络支付渠道间的“双马战”。对此,王冠雄认为,随着互联网势力先后对媒体、娱乐、通信购物的占领,必将涉足金融领域,而金融涉及的层面更为多样、复杂,对玩家的要求也更高。

      如今,尽管地图、聊天软件、购物商城等等移动消费入口琳琅满目,但真正连接移动终端与消费支付的最大端口只剩两个——阿里的支付宝与腾讯的微信支付。根据此前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达到了1.03亿,这其中支付宝占据了移动支付的霸主地位,在“微信红包”火红前,腾讯旗下的支付平台“财付通”仍处劣势,直到通过“微信支付”重新包装,补贴“嘀嘀打车”软件广为宣传,才开始进入更多普通人生活中。

      如同打车软件“土豪撒钱”一样,从马年春节开始,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就轮流在饮料自动售卖展开PK补贴。

      从事通讯行业的广州市民叶先生曾尝试了一次手机声波支付买饮料。在他选择好饮料后,自动贩卖机就会出现支付宝、微信、现金三个选项。其中支付宝支持二维码与声波,微信则只有扫码。在选择支付宝的声波支付后,叶先生将自己手机贴近售卖机的声波区,1秒钟就完成了饮料支付。随后,手机里就出现信用卡提示消费1分钱的短信提示。

      不少尝试者觉得,手机支付不但新鲜、有着数可图,还可以用信用卡延时还款。

    (初审编辑:zh   责任编辑:李龙)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