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临沂商城,已坐拥国内最大的市场集群,但相比十几年前批发商贸大行其道的时代,当前电商大潮汹涌而来,新商业“游戏规则”正不断确立,商贸物流业的“天”变了。面对江浙发达地区叫响“电商换市”口号,踏上打造国际商贸名城征途的临沂将何去何从?缺乏完备电商“生态链”、电商群体“贫瘠”的临沂商城又将如何转型?如今,本地因循传统发展路径的市场正酝酿着翻天巨变,“临沂淘宝城”呼之欲出。今起,沂蒙晚报推出《聚焦“临沂淘宝城”》系列报道,助有识之士捕捉临沂商城大变革中的最强音。
记者杨帆 赵辉 见习记者张庆举 张慧
■最大集群就是最强阵容?
商城“5.0时代”仍临困局
梳理临沂商城发展脉络可以看出,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贸城”的变革,三十而立的临沂商城进入“5.0时代”,并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而“南义乌北临沂”、“买全国卖全国”的闪亮标签,也深深烙进商界心中。
近年来,随着兰山商城老市场迁建、扩建和升级,罗庄、河东、高新区、开发区新市场相继建成,当前临沂商城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总数达到101家,形成了兰山区以板材、小商品、塑料制品、电子灯具为主,罗庄区以建材、陶瓷、粮油、汽车为主,河东区以五金、机械、钢材为主,开发区以皮革、五金为主的市场集群格局。
然而,坐拥全国最大的101个专业批发市场集群规模,临沂商城全国“单打冠军”却是凤毛麟角,除华东胶合板市场交易额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居第一位,临沂小商品城居全国第二位外,其余近百家市场中只有6家的交易额能挤进全国前五名。与之对应的却是,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市场数量达到15个,日用品类市场多达16个,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市场13个……,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与“散、小、弱”并存。
“随着全国各地兴建市场,临沂商城部分市场的辐射影响力正大幅萎缩,已沦为周边甚至同城市场了。”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发展委员会理事长、市政府顾问齐东就曾给临沂商城“把脉”,划行为市功能单一、仓储与展销分离、布局局促、信息化程度低的门市部格局,以及同质化重复建设造成的同资源浪费,成为临沂商城再发展的桎梏。
与此同时,江浙发达地区叫响“电商换市”口号,在网络经济领域大举攻城掠地之时,临沂商城却未形成自己的网络“版图”。目前,临沂网商保有量达1.37万家,其中境内B店(商城卖家)约6000家,C店(集市店铺)约7000家,跨境B2B约600家,B2C及C2C约140家。而在临沂人惯于拿来参照的义乌,其现有电商规模已达33万家,其中境内B店约4.1万家,C店24万家,跨境B店约5000家,跨境B2C及C2C约4.4万家,各类电商体量全面领先于我市。
反思临沂商城之困,齐东曾一针见血地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临沂将发展民营制造业、建立“前店后厂”式发展机遇给丢了;2000年,将搭乘加入WTO开拓国际化机遇给丢了;2008年,将抢占“网上版图”发展电商的机遇给丢了。现在谈突破不要讲机遇,面临更多的是挑战,旧有的市场之壳,已难以满足临沂商城国际化之需,必须来个全新的颠覆。
■固守老卖场还是转战新市场?
商城“老把式”4家店收缩为1家
在临沂商城支柱门类之一的五金行业,持续4年价跌利薄的熊市,引发了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而让这场市场争夺战日益白热化的,还有近年来遍地开花的五金市场。是固守老卖场还是转战新市场?图存求发展的商城“老把式”们给出的答案却是不断退守。这背后的“隐情”又有哪些?
临沂批发商联合会负责人王友华,是一名从事五金机电批发零售20余年的商海“老把式”,在行业熊市来临前,他代理的国内五金机电品牌达到60余个,且在河东五金城、兰田五金机电太阳能市场、中国北方五金城和华强五金市场拥有4家颇具规模的门店。在经历行业震荡低迷之后,如今的王友华已砍掉逾50%的代理品牌,自己的门店或转手或甩卖,也从4家收缩为1家,舍弃“鸡肋”、精简开支,精力全部集中到了较大品牌的市场开拓中。
谈起收缩的原因,王友华坦言,“以退为进,是为顺应危机对行业的‘大浪淘沙’,被砍掉的商品都是品质不稳定、市场认可度低的品牌,而撤出的批发市场则是由于其难以满足商户发展之需。”作为商会领头人的王友华,登门向他推荐商铺或找他洽谈招商的市场人员络绎不绝,而他对新老市场差别、各自的瓶颈,以及地段和经营理念占优的新建市场为何“上座率”不高等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去年,我安排商会人员做过统计,临沂商城内与五金、机电沾边的市场粗略算来已不下15个,其中既有名气在外的传统老市场,也有为数众多的新建市场。”可以入驻的商业阵地虽多,但王友华与众多商户一样,对挑选市场持非常审慎的态度。
“新建市场主推的经营模式中,最让我看重的是五金品牌化、国际化运作理念,它们或倡议发起品牌联盟,或承诺无偿提供多媒体展示厅,或表示为商户建网上旗舰店,抑或引入国际贸易团队为商户服务等,应该说崭新的运作模式都是我们商户急需的,然而为何仍没做好‘造势’这篇大文章呢?”王友华说,新市场分期建设导致配套设施难以及时跟进,新商业模式理论可行却仍需市场磨合与检验,短时间内没有人气让各方“压力山大”等诸多现实问题,考验着商户的耐心与开发商的热情,往往碰壁后双方选择“散伙”了事。
对于传统老市场,尽管眼下名声在外,但王友华仍感到有诸多掣肘之处,“首当其冲就是‘村居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老市场的管理方,扮演的是只管收租不管事的角色,缺乏专业团队包装整个市场的五金店铺,吸引更多的采购商。”为改变这个局面,王友华曾尝试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力促所在的老市场管理方尝试每年定期召开五金展会,实现抱团发展。面对“连电脑都用不明白”的市场管理方,王友华的努力最终石沉大海。
深感现有市场业态与格局已扯了商户发展后腿的王友华,急切地期盼新老市场能优势互补,来一场大刀阔斧的资源整合。
■困难引发“系统综合症”?
实体店家进军网商
“学费”交了不少
市场之困制约生意发展,作为市工商联电商商会副会长的杨森也有切身感受。“市场体系不健全,培育新商机的‘土壤’贫瘠,导致电商专业人员紧缺,一些电商培训班里‘半成品’学员都遭商家争抢。但这些学员却是经验不足、能力不够,闹出不少笑话,甚至因为实际操作失当,还造成过商家巨额损失。”作为南极人和浪莎山东总代理的杨森坦言,自己受制于人才瓶颈,交的“成长学费”也不少。
“曾经有一个员工连网店是否应该清仓都不懂,导致我为了冲量搞的活动,搭上人工费平价卖出了17000件产品,但在销量统计中显示为零,可谓赔了钱连吆喝也没赚到。”杨森无奈地说道,“还有一次搞活动,销量达到平时的70倍,由于市场配套不健全,找不到合适的打包发货区域,加之员工缺乏大战经验并处理失当,直接导致打包和发送陷入混乱,活动结束后的一个月,我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全用来处理投诉与违约的烂摊子。”在线下渠道已颇具实力的杨森,期盼着临沂能跟江浙地区一样诞生专业的电商市场,提供从人才培训到电商运营全程的贴心服务。
除了人才匮乏,杨森的电商事业想更上一层楼,还面临场地的严重制约。“如今的临沂商城,告别地摊、门市房初级阶段的服装市场,已发展到商厦大卖场阶段,尽管满足了品牌代理的需要,但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电商而言,却显得捉襟见肘。”无奈之下,杨森的商品展示区、办公区以及仓储区分散在商城不同的区域,“每次搞‘聚划算’等大型活动,我得把货从临西十一路旁的备货仓库拉到华丰这边才能打包配送。这一倒手花钱费力不说,效率还很低下。”
对自身短板有清醒认识的杨森,在本地却找不到能提供一揽子电商运营服务的市场园区,无奈之中,他于2014年初踏上了“自建”之路。为了找一块合适的地盘,杨森寻遍了商城内数条主干道路周边以及罗庄、河东等地,仍是一无所获,“不是地方不够大,就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配送不方便。”让杨森庆幸的是,在多番努力后,终于在5月末租到一处2300平方米的闲置大厅作为自己的新营地,尽管年租金高达数十万元,且面积还不到自己需求的一半,但仍令他兴奋不已,拿到钥匙后他立即展开了装修。
回顾起这几年摸爬滚打走来的电商之路,杨森不无感触地说,临沂本土电商发展,受制于“市场之困”的窘境越来越多,人才的缺乏、配套的欠缺让电商发展倍感惆怅,“如果临沂有像江浙发达地区那样提供各项配套服务的电商产业园,解除我发展的桎梏,我这江北针织界电商龙头有信心问鼎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