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时不会翻身,4岁时还不能行走,她从小是在妈妈背上长大的。患病26年来,除了办理身份证被家人拉到镇上拍了大头照,她没有迈出房门一步,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她很向往……
记者 伟伟
4岁时还不能行走,她通过电视学习汉字
费县上冶镇刘官庄村,杨庆艳的家,28岁的杨庆艳正“佝偻”着背,歪坐在床上,面前一个废旧纸箱,上面放着一幅巨型十字绣,她细心地一针一线绣着。
66岁的陈成英拖着病体把家中收拾停当,便坐在床边看女儿“工作”,帮她找找线,穿穿针,跟她说说话。
26年前,家人发现2岁的小庆艳还不会翻身、不会爬,走两步就会摔倒,家人便带她到临沂、济南等地做检查,结果也没有查出什么病。4岁的时候,小庆艳还不能行走,只能坐在小板凳上一步一步向前挪。那时她还能帮妈妈扫扫地、洗洗碗,慢慢地随着病情发展,她连在板凳上也坐不住了。
“小时候是在妈妈背上长大的,她背着我出门晒太阳,在外面乘凉。”到了上学的年龄,村里同龄的孩子都上学去了。因为身体的原因,庆艳不能去学校学习。没有玩伴,也没有玩具,百无聊赖的小庆艳只能坐在家里看电视。渴望上学,渴望知识的她欣喜地发现,通过电视下方的字幕,也能学习认字!
“那行字幕不就像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嘛,电视里的人说的话就是把生字读出来呀!”她认真对照着字幕,一笔一划把它写在本子上,就这样学会了认字。“虽然有时候一天也写不好一个字,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能学会的。”日积月累,杨庆艳通过看电视学会了500多个汉字。
整年整月地呆在家里,下不了床,杨庆艳心里急。姐姐手把手地教她纳鞋垫、织毛线,心灵手巧的杨庆艳总是一学就会。她帮邻居纳了一双又一双鞋垫,给左邻右舍家的小孩子织了一顶又一顶小帽。家人偶尔会把她织出来的精致手提袋,放到村里的小商店请人代销。四五天织一个手提袋,能卖上七八块钱。
“钱多少都没关系,关键是我知道自己也能凭双手创造出财富。”杨庆艳说道。
十字绣成为一种寄托,绣的时候能忘记病痛
不能走路,出不了门,心灵手巧的庆艳渴望学习各种手工艺制作。
前几年,村里流行起绣十字绣,姐姐又教会了她。姐姐给庆艳买了几幅小绣品试了试,庆艳绣得都不错。绣好的作品,亲友们争相讨要。既能消磨时间,又能给他人带去快乐,庆艳从此爱上了十字绣。
长年累月地坐着,加上疾病的侵蚀,杨庆艳的身体严重变形,脊椎侧歪,双腿萎缩,双足内翻,双臂已抬不起来,她连简单的躺下、挠头这样的动作都不能自己完成。再难,杨庆艳也没有向命运低头,“绣十字绣可以让我忘记时间,忘记身体状况。”
2012年,姐姐给杨庆艳买来《旭日东升》十字绣的材料。这是一幅巨型水墨画,山峰叠峦中跃出一轮朝阳,象征着生命的力量。杨庆艳爱不释手,一针一线地绣起了这幅画。
每天天不亮就喊妈妈帮她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绣。右手大拇指磨掉了皮,她忍着疼继续绣;累了睡会,起来再接着绣。最难过的是冬天,因为上下肢不能弯曲,杨庆艳穿不上棉袄、棉裤。“只能披着棉袄,用上两个热水袋,盖上被子坐着。”
因为把绣十字绣当成了一份寄托,杨庆艳绣的时候只有乐趣,并未感到疲惫,历时近3年,《旭日东升》完工了。
行家称绣品很有收藏价值
杨庆艳费时3年、绣成的这件长180厘米、宽70厘米的《旭日东升》,整幅绣品大气磅礴中不乏工整清秀。绣这种图,最重要的就是认真、细心、耐心,不然很难成功。对一个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人来说更非易事。“绣这幅图光各式各样的绣线就用了60多种,绣坏了多少根针都不记得了。”
一位行家看了之后,这样评价:绣工精美,层次丰富,质感古朴,全图大气磅礴,单景秀丽别致,作品正面清晰、逼真,被面走线横平竖直、无结平,是一件难得的收藏佳品。
2005年,因为办理身份证,家人找了辆车拉着杨庆艳到了镇上。“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外面的世界真好,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第一次看村外面的景象,杨庆艳激动不已。她听外甥说,不出家门在网上就能了解全世界。“‘网’是什么?”“电脑可以上网。”外甥告诉杨庆艳。
“我想有台电脑,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我最大的梦想。我还想给爸爸买辆电动车,让他骑着电动车去干活;给妈妈买台洗衣机,她身体不好,用洗衣机洗衣服能减轻下负担。”要实现这些梦想并不难,杨庆艳说只要把十字绣卖掉就能换来钱,给爸妈、给家庭减轻一下负担。
杨庆艳对自己的绣品非常自信:“在整个绣制的过程中,一针一线都不敢马虎。虽是照图绣图,但我这幅图不光工程庞大,绣工好,更主要的是代表我对家庭的一种责任与担当。希望能寻得一个真正懂它爱它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