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沂河,在沂蒙大地上奔流不息。流经临沂城区的沂河与祊河等三河交汇,形成了比杭州西湖还要大得多的沂蒙湖。在这由万亩广阔水面搭建的舞台上,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的惊艳开演,为千里沂河增添了新的人文胜景。
在这里,八百里沂蒙山区文化资源中的精粹,融合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民俗、热血情深的红色革命、现代商贸的发达;依托在沂河两岸的现代城市景观,和万亩水面的自然背景下,人工打造与自然而成的沂河中心岛上,再综合运用声、光、电、水、景、人、服、泉等各种科技和艺术手段,将“沂蒙印象”进行了全新演绎。《蒙山沂水》自2009年成功首演以来,每年5月到10月之间的演出季,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观看。
“临沂有着醇厚朴素的民风,令人羡慕的革命文化,自然的山水风光和敢想敢干的宝贵精神,这样珍贵的资源汇聚而成一部《蒙山沂水》。这部江北首部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有着宏达的规模、全新的形式、深刻的内涵,可以说是‘敢为山东先’。”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吴冰沁这样评价《蒙山沂水》。
时至今日,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第6个演出季已拉开大幕。经过5次大型改版,并在不断改造中完善提升的《蒙山沂水》,正将沂蒙的红色文化传递出去。
小调唱出大沂蒙
随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飞出,华丽的水幕腾空而起,数百名演员依次登场。“山高水长”、“沂蒙古韵”、“沂蒙丰碑”、“沂蒙风采”、“沂蒙情深”、“沂蒙新姿”一幕幕场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布景、变幻的灯光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引起了观众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随着一首《我的家乡我的歌》,演出完美落幕。
这是今年《蒙山沂水》首场演出的盛况,这已是第6个演出季了。作为我市精心打造的国内首部红色大典,《蒙山沂水》一直坚持着“文化极品、城市名片和文化大餐”的高点定位。自2009年开始,这台演出就会聚了总政歌舞团常务副团长李福祥、著名词作家王晓岭等国内顶尖专家。
“一台晚会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和结构”,李福祥说,音乐是最早开始创作的。他首先找到了著名音乐制作人马久越作为《蒙山沂水》的音乐总监,经过十多天的讨论研究,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为主旋律,《蒙山沂水》的音乐被确定了下来。
此外,专门为本台晚会创造的的14首音乐,或古风古韵,或宏伟激越,或优美抒情,随着音乐的高亢低沉变化,一幕幕场景娓娓道来,次递上场,各展风姿,历史临沂、红色临沂和现代临沂以艺术再现于观众眼前。作为北方民歌代表的《沂蒙山小调》,以不同风格贯穿演出的始终,更给观众一种“沂蒙小调唱大歌”的强烈冲击。
迄今为止,《蒙山沂水》以演过了5个年头,但是在历次改造提升中,音乐却是改动较少的一项。当“飞架火线桥”“送郎参军”等场景中,《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响起,带给观众的就是心灵的最贴切熟悉与感动。
“演出中,我非常高兴听到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民歌。”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院长田川流教授认为,《沂蒙山小调》优美、亲切,独具沂蒙地方特色,是北方民歌的代表之作,拥有广泛的传唱度。它和沂蒙山区、沂蒙红色文化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蒙山沂水》也是临沂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符号,具备非同一般的文化影响力。
完善提升凸显“红色”文化
“不到现场观看,绝对想象不出《蒙山沂水》实景演出的精彩,也体会不到沂蒙革命历史的激情、感动和震撼。”这是看完《蒙山沂水》观众的最普遍反映。
试想一下:精细雕琢的鹰窝峰作为主背景,气势恢弘;移动变换的背景树,,更加开阔的水面围住了整个舞台,营造幻化出山光水色的梦幻特效,让演出效果更加美轮美奂。演出中,“送郎参军”的红旗在山峰间舞动,“渊子崖抗战”血洒家园…高技术投影灯的使用,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全新设计,从舞台灯光组合、服装造型、背景转换等表现手段的强化,使视觉效果更加震撼,让整个舞台更富有承载力,整场演出凸显张力。
“这就是我们不断完善提升要达到的演出效果。” 市文广新局咨询李凡修从2009年起便一直跟随《蒙山沂水》,担任演出节目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自《蒙山沂水》首演起,我市就一直在对演出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不断进行改造完善,极大丰富和提升了《蒙山沂水》的演出效果,使其更好地宣传和推介了临沂,让我市的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2009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首演10余场后,就进行了一次较大改造提升,舞台进行全新改动,精细雕琢的鹰窝峰成为主背景。
接下来,连续三个演季的成功推出,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的迅速扩大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我市为大力提升演出质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联系总导演、总政歌舞团常务副团长李福祥及北京军区舞美设计师李文新等三次来我市,对《蒙山沂水》第四演出季进行节目内容提升和舞台改造。
在这次的改版中,最主要的提升就是《蒙山沂水》适当压缩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部分,突出了沂蒙红色文化部分,增加了《血洒渊子崖》、《送子参军》两部分语言类情景表演。艺术的再现了当年渊子崖村民不畏强暴、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壮烈场景和沂蒙人民踊跃送子参军、支援前线勇敢杀敌的感人故事,使整场演出更具艺术性、更震撼人心。同时,通过对LED视屏的中心制作、表演舞台的增加、演出灯服道等的全面改版,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现场感觉。
“‘送儿参军’一幕让我十分感动,参军入伍的战士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当时宏大的背景下,这两个人的身影显得很渺小,但是意义深远。我相信在座的许多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厚而伟大的情感。”大众日报社高级编辑逄春阶认为,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严酷的环境下全心全意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体现了爱党爱军、敢做敢为的沂蒙精神;而近年来,临沂大手笔打造商贸物流城、发展经济文化各项事业,也是沂蒙精神在闪光。这台演出,正是沂蒙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沂蒙人敢为天下先。
演出《蒙山沂水》的“精神”
今年“五一”后,每周一、三、五、七的晚上6点,市群众艺术馆群星艺术团的80余位老人们就集合在一起,乘车前往沂河北岛,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他们都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的演员。直到晚上9点半,演出结束后,老人们才能集体乘车离开沂河北岛。等回到家,也得晚上10点多了。
“除非因为下雨取消演出,《蒙山沂水》400多位演员每周4天的日程都是这么安排的。”《蒙山沂水》演出负责人的孙凯告诉记者,为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演出,市歌舞团、临沂大学艺术体育系、临沂艺术学校等参加演出的几百名演员,还有几十名幕后工作人员,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和汗水。
“每晚排练、演出,普通演员包括老人,报酬只有30到40元。就是主演,酬劳最高也只是80元。”孙凯说,这样的酬劳当然是很低,但演员们并不是为了酬劳而来。演员们演的是沂蒙的英雄,弘扬了沂蒙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践行了沂蒙精神。
“《蒙山沂水》展现了临沂的悠久历史和红色文化,展现了沂蒙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风采和奉献。”作为《蒙山沂水》“红嫂”扮演者的朱孟丽,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沂蒙文化中。她说,舞蹈需要演员真正了解要表演的人物,把人物的精神演出来。这几年,红嫂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据临沂日报)